《赠长》

时间: 2025-01-07 18:20:03

秀骨厖眉倦往还,自然清誉落人间。

闲中用意归诗笔,静外安身比太山。

欲倩野云朝送客,更邀江月夜临关。

嗟予踪迹飘尘土,一对孤峰几厚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长
王安石

秀骨厖眉倦往还,自然清誉落人间。
闲中用意归诗笔,静外安身比太山。
欲倩野云朝送客,更邀江月夜临关。
嗟予踪迹飘尘土,一对孤峰几厚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世俗纷扰中追求清静与高雅的心情。身处尘世,尽管面容苍老疲惫,但自然会赢得世人的赞誉。在闲暇时,心意归于诗歌,内心的安宁比高山更为重要。希望早晨能借野云送别朋友,夜晚再邀江月相伴。感叹自己在世间如浮尘一般漂泊,唯有一对孤峰的高洁让我感到自愧不如。

注释:

  1. 秀骨:指高洁的气质或品德。
  2. 厖眉:形容眉毛浓密,意指外表的疲惫。
  3. 清誉:清白的名声。
  4. 安身:安静地生活。
  5. 太山:比喻高大稳重。
  6. :借助的意思。
  7. 野云:自然的云彩。
  8. 临关:在关口相会。
  9. 踪迹:行踪,足迹。
  10. 孤峰:指孤立的山峰,象征高洁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在政治上推行新法,旨在强化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质朴,常常蕴含哲理与社会批判。

创作背景:

《赠长》创作于王安石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名誉与理想的思考。在政治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王安石渴望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安稳,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诗歌鉴赏:

《赠长》是一首蕴含深厚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中,王安石以“秀骨厖眉”开篇,描绘出自己外表的疲惫与内心的清高,表现出他在尘世间的无奈与坚持。接下来的“闲中用意归诗笔”,则表明了他将生活的闲暇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体现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

“静外安身比太山”一句,既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又暗含了对外在名利的蔑视,突显出诗人对物质纷争的超脱态度。接着他希望“倩野云朝送客”,显示出他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体现了一种人际间的温暖与情谊的重视。

最后两句“嗟予踪迹飘尘土,一对孤峰几厚颜”则是全诗的高潮,王安石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在尘世中如浮尘般飘荡的感慨,同时也自谦于“孤峰”的高洁,显示出他对理想的追求与对自我的反省。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意境,情感深沉而细腻,充分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秀骨厖眉倦往还: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外貌,暗示他经历了世事的疲惫。
  2. 自然清誉落人间:即使疲惫,仍然能获得世人的尊重和赞誉。
  3. 闲中用意归诗笔:在闲暇时,专注于诗歌创作,展现了诗人的高雅追求。
  4. 静外安身比太山:内心的宁静与安稳比起高山更为重要,表达了对物质名利的超脱。
  5. 欲倩野云朝送客:希望借助自然的云彩来送别朋友,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友谊的珍视。
  6. 更邀江月夜临关:夜晚邀请江边的月亮相伴,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美好的意境。
  7. 嗟予踪迹飘尘土:感叹自己如尘土般漂泊,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8. 一对孤峰几厚颜:以孤峰自谦,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与自我反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飘尘土”比喻人的漂泊,与孤峰的对比突出高洁。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形成良好的韵律感。
  • 拟人:如“邀江月”让自然元素更具人情味。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外在疲惫与内心追求的对比,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与对清静高雅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不羁于尘世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秀骨:象征高洁的品德与气质。
  2. :自然的象征,承载着思乡与友情。
  3. :象征孤独与思考,夜晚的月亮常常引发诗人的情感共鸣。
  4. 孤峰: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远,强调诗人的志向与自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赠长》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政治的批判
    • B. 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 C. 对爱情的思考
    • D. 对友谊的珍视
  2. 诗中“秀骨厖眉”主要形容了什么?

    • A. 年轻的容颜
    • B. 疲惫的外貌
    • C. 清新的气质
    • D. 豪放的性格
  3. “倩野云朝送客”中“倩”字的意思是什么?

    • A. 借助
    • B. 伶俐
    • C. 美丽
    • D.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反映人生哲理,但王安石更强调个人内心的追求与淡泊,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的沉重。王安石的《赠长》注重内心的清静,而杜甫的《登高》则更多展现对国事的忧虑与情感的沉重。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