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司檄劝稼望见资州忆王褒李鼎祚》

时间: 2025-01-17 08:39:28

文王既没易中没,孔子重明汉又衰。

可惜李生真力学,但求象数不求词。

秦接衰周汉接秦,汉儒议论尽真醇。

如何独著贤臣颂,直使波流到圣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漕司檄劝稼望见资州忆王褒李鼎祚
作者:度正 〔宋代〕

文王既没易中没,孔子重明汉又衰。
可惜李生真力学,但求象数不求词。
秦接衰周汉接秦,汉儒议论尽真醇。
如何独著贤臣颂,直使波流到圣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文王已经去世,周朝的兴盛也随之消逝;孔子重视的明理之道在汉代也变得衰弱。可惜李生(李鼎祚)真正用功于学问,但他只追求数字和形式,并不重视文字之美。秦朝的衰落接替了周朝,而汉朝又接替了秦朝,汉代的儒家学者所论之道,尽是淳朴真实的思想。为何单独赞颂那些贤良之臣,却让他们的光辉直达圣人之上呢?

注释

  •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开创者之一,代表着智慧与德治。
  •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强调道德修养和仁义。
  • 李生:指的是李鼎祚,可能是当时一个以学问见长的士人。
  • 象数:指代数理和形式方面的学问。
  • 贤臣:指那些忠诚于国家,德才兼备的官员。
  • 圣臣:指那些具有超凡智慧和德行的领导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度正,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关注社会与人文,风格严谨且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思潮变动之际,学术界对传统儒学的讨论热烈,诗人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当时士人学风的忧虑及对贤臣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反映了诗人对学术和政治的深度思考。诗中提到的文王、孔子以及李生,象征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思想。文王的智慧与德治,孔子的仁义之道,李生的学问追求,构成了一个文化传承与变革的链条。

诗人对李生的批评,实则是对当时士人学风的质疑,强调了在追求学问时应兼顾语言的美感与思想的深度。后两句强调了历史的延续性,秦朝的衰落与汉朝的兴起,暗示着历史的不断循环,同时也体现了对贤臣的赞美与对圣人的向往。整首诗在语言上虽显沉重,但却饱含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促使读者思考当时士人的责任与担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文王既没易中没:文王去世后,周朝的兴盛随之消逝。
  2. 孔子重明汉又衰:孔子的思想虽被重视,但在汉代却逐渐衰弱。
  3. 可惜李生真力学:可惜李生(李鼎祚)真正勤勉于学问。
  4. 但求象数不求词:他只追求数字与形式,而忽视了文字的美。
  5. 秦接衰周汉接秦:秦朝衰落后是周朝,汉朝接替了秦朝。
  6. 汉儒议论尽真醇:汉代儒者的讨论是淳朴真实的。
  7. 如何独著贤臣颂:为何单独赞美那些贤良之臣?
  8. 直使波流到圣臣:让他们的光辉直达圣人之上。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历史典故: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增加了诗的深度。
  • 反问:用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贤臣的赞美,同时批评了当时学术界对实用知识的追求而忽视了文化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王:智慧与德治的象征。
  • 孔子:仁义与理想的化身。
  • 李生:学问与追求的代表。
  • 贤臣:忠诚与才智的结合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文王去世后,哪个朝代随之衰落?

    • A. 秦朝
    • B. 周朝
    • C. 汉朝
    • D. 宋朝
  2. 李生只追求什么?

    • A. 文字
    • B. 象数
    • C. 政治
    • D. 道德
  3. 诗中提到的贤臣象征什么?

    • A. 从政者
    • B. 学者
    • C. 文化人
    • D. 忠臣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登高》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漕司檄劝稼望见资州忆王褒李鼎祚》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在《春望》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而度正则通过历史的反思,强调了对贤良之臣的赞美。两者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代诗词选》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