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梅
作者:陈景沂 〔宋代〕
止渴不相似,和羹凉亦同。
不思五和里,调济荷元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杨梅的独特感受。杨梅的清甜与其它饮食的解渴感是不同的,虽说凉和汤的味道也能消暑解渴,但都不是杨梅所特有的那种滋味。诗人在这里反映了对平凡食物的思考,不再沉迷于那些复杂的调味,而是更注重原材料的本质和独特。
注释:
- 止渴:解渴,消除口渴。
- 不相似:不同,不一样。
- 和羹:调和的汤,指烹饪的食物。
- 凉亦同:清凉的食物也是一样。
- 五和里:指五种调和的食材,这里泛指复杂的调味食物。
- 调济:调和、救助,这里指调味。
- 荷元功:指对本质的把握和利用,强调原材料的重要性。
典故解析:
“和羹”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表示调和的食物,象征日常生活的滋味。而“五和”则可能源自古人对美食调配的讲究,具体指五种调和的食材,体现了对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景沂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于南宋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贴近生活著称,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表达对简单事物的深刻感受。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盛夏的季节,正值杨梅成熟的时节,诗人通过对杨梅的赞美,传达了对于简单、自然味道的追求,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种清新的生活哲学。诗人在首句中提到“止渴不相似”,直接表明了杨梅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强调了其与其他食物的不同之处。接下来的“和羹凉亦同”,则暗示了即便是常见的凉汤也无法比拟杨梅的清爽。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杨梅的独特性,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简单幸福的珍视。诗的后两句“不思五和里,调济荷元功”,则引导读者思考食物的本质和调味的复杂性。诗人似乎在倡导一种回归自然、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整体来看,诗歌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让人在品味食物的同时,反思生活的真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止渴不相似:这里强调杨梅的独特性,说明它所带来的满足感与其他食物截然不同。
- 和羹凉亦同:进一步说明,不同的食物虽然都可以解渴,但没有杨梅的那种特质。
- 不思五和里:诗人不再思考那些复杂的调味食品,反映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调济荷元功:强调对本质的把握,表明对食物原材料的重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杨梅与其他食物,突出其独特性。
- 否定:使用“不思”来强调对复杂事物的拒绝,体现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杨梅的描写,传达了对自然、简单生活的珍视与向往,反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梅:象征着夏天的清爽和甘甜,代表着自然的馈赠。
- 羹:代表着日常饮食的温暖与情感。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杨梅不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也象征着生命的清新与活力,反映出对自然的敬重与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止渴不相似”指的是哪种水果?
- A. 杨梅
- B. 苹果
- C. 西瓜
-
“不思五和里”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复杂的调味
- B. 传统饮食
- C. 精致的餐点
答案:
- A. 杨梅
- A. 复杂的调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王安石
- 《红梅》——郑板桥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梅花》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更侧重于梅花的坚韧与高洁,而陈景沂的《杨梅》则偏重于对简单生活的珍视与自然美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李白
- 《宋代诗人研究》——张三
以上资料可用于进一步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人风格及当时的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