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其二》

时间: 2025-01-06 04:28:53

一一溪边石,堆成几别离。

青蒲驶樯本,黄苇掠船墀。

话别从今日,云来是几时。

藏心栗黄蟹,归买配香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芦 其二
作者: 陈景沂 〔宋代〕

一一溪边石,堆成几别离。
青蒲驶樯本,黄苇掠船墀。
话别从今日,云来是几时。
藏心栗黄蟹,归买配香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溪边的景象,石头堆积形成了几处孤独的别离。青色的芦苇随着船帆向前移动,黄色的芦苇轻轻掠过船的台阶。今天开始分别,不知云何时再见。心中暗藏着栗子和黄蟹,准备回去买些香气的美食来烹饪。

注释:

  • 一一:形容溪边的石头,逐个堆叠。
  • 别离:指人与人之间的分离。
  • 青蒲:青色的芦苇,通常生长在水边。
  • 樯本:船帆的主要部分。
  • 黄苇:黄色的芦苇,象征秋天。
  • 船墀:船的台阶或边缘。
  • 话别:道别,告别。
  • 藏心:隐藏在心中的情感或思念。
  • 栗黄蟹:栗子和黄蟹,指物质和情感的寄托。
  • 配香炊:准备美食,烹饪时加入香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景沂,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身处的江南水乡,周围自然景色的美丽与人际间的离别情感交织在一起,诗人通过对芦苇与溪流的描写,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芦 其二》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诗的开头以“溪边石”引入,石头的堆叠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离散与孤独,带有一种沉重的情感基调。接下来,青蒲和黄苇的描写则转向了自然界的生动与活力,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里的青蒲与黄苇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表明在离别之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话别从今日,云来是几时”中,诗人直白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未来重聚的无奈,时间的流逝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云的变幻象征着人生的无常。最后两句“藏心栗黄蟹,归买配香炊”则将情感与生活的实在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追求,尽管有离别的伤感,但诗人依然对未来充满期待。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深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一溪边石:溪边的石头,一块一块堆叠,寓意孤独与分离。
  2. 堆成几别离:石头的堆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离散。
  3. 青蒲驶樯本:青色的芦苇随船帆漂流,生动描绘出自然的活力。
  4. 黄苇掠船墀:黄色的芦苇轻轻划过船边,表现了自然的柔和与平静。
  5. 话别从今日:今天开始告别,直接表达离别的情感。
  6. 云来是几时:不知何时再见,体现了对未来的惆怅与期待。
  7. 藏心栗黄蟹:内心深处对栗子和黄蟹的思念,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情感的寄托。
  8. 归买配香炊:希望回家准备美食,表达对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石头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离散,芦苇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迁。
  • 对仗:如“青蒲”和“黄苇”形成了自然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芦苇在水中“驶”与“掠”,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尽管有离别的惆怅,但生活仍在继续,美好依旧值得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溪边石:象征着孤独与别离。
  2. 青蒲: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3. 黄苇:生命的柔和与温馨。
  4. 话别: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5. 栗黄蟹:生活的美好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写的自然意象有哪些?

    • A. 青蒲
    • B. 黄苇
    • C. 溪水
    • D. 以上都是
  2. 诗人通过什么象征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 A. 石头
    • B. 船
    • C. 云
    • D. 芦苇
  3. “话别从今日,云来是几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无奈
    • D. 希望

答案:

  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by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陈景沂的《芦 其二》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表达了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但《芦 其二》更多地通过自然景物表现情感,而《夜泊牛渚怀古》则通过历史典故和个人感悟深化了对离别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