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时间: 2025-01-19 14:52:36

仙往径独在,亭高山若堆。

知非凡木比,识得洞宾来。

骨蜕栈沉水,坛缘薜荔栽。

于何稚松子,有记弗详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作者: 陈景沂 〔宋代〕

仙往径独在,亭高山若堆。
知非凡木比,识得洞宾来。
骨蜕栈沉水,坛缘薜荔栽。
于何稚松子,有记弗详该。


白话文翻译:

在那条通往仙境的小路上,独自矗立着一棵松树,亭子高耸在山上,仿佛堆积的山石。
我知道这不是普通的树木,能够识得洞宾的到来。
松树的骨骼在水中沉淀,坛子边缘长满了薜荔。
这幼小的松子究竟在哪里呢?我只记得曾经的情景,却无法详细描述。


注释:

  1. 仙往径:指通往仙境的小径。
  2. 亭高山若堆:亭子高耸,山峰仿佛被堆叠起来。
  3. 知非凡木比:知道这棵松树非同寻常。
  4. 识得洞宾来:识得“洞宾”即王重阳,道教中人,象征高人。
  5. 骨蜕:松树的骨骼,意指松树的坚韧。
  6. 栈沉水:栈是指木栈道,沉水意指松树与水的结合。
  7. 坛缘薜荔栽:坛子边缘种植着薜荔,薜荔常用作装饰,象征生机。
  8. 稚松子:幼小的松树或松子。
  9. 弗详该:不详尽地叙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景沂,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高洁的情操为主题,常展现出对道教哲学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在山林中遭遇松树,产生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借松树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松》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通过描写一棵松树,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开篇“仙往径独在”,给人以孤独而又神秘的感觉,仿佛在说松树与世隔绝。接下来“亭高山若堆”,则描绘出松树所处的高山环境,进一步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

诗中提到“知非凡木比”,揭示出松树的非凡品质,暗示诗人对松树的崇敬之情。而“识得洞宾来”则引入了道教文化,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高人境界的向往。通过“骨蜕栈沉水,坛缘薜荔栽”,诗人将松树与道教的理念结合,阐述了自然与精神的交融。

最后一句“于何稚松子,有记弗详该”则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困惑与思考,似乎是在追问自己对松树的认识是否足够深刻。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自然的描绘,也有哲理的沉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认知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仙往径独在:描绘出孤独的意境,松树仿佛是通往仙境的指引。
  • 亭高山若堆:形象地刻画出高耸的亭子与山脉,营造出壮丽的背景。
  • 知非凡木比:强调松树的特殊性,暗示其象征的高尚品质。
  • 识得洞宾来:提及道教的高人,表明松树的神秘与灵性。
  • 骨蜕栈沉水:通过意象表现松树的坚韧,及其在自然中的静谧。
  • 坛缘薜荔栽:生动地描绘出松树周围的生态环境。
  • 于何稚松子,有记弗详该:诗人对幼小松子的思考,反映对生命的无尽追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树比作高洁的象征,表现其超凡脱俗的特质。
  • 拟人:通过描绘松树的姿态,赋予其生命与情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展现出宋代诗词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松树展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道教思想的探求,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以及面对人生困惑的沉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与高洁,常用以比喻高尚的品格。
  • :象征自然的壮丽与雄伟,反映出人对自然的敬畏。
  • :象征宁静的栖息之所,寄托了诗人的思考与反省。
  • 薜荔:象征生机与繁荣,增添了自然的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洞宾”是谁?

    • A) 道教高人
    • B) 诗人
    • C) 自然之神
    • D) 古代哲学家
  2. 诗中“于何稚松子”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松子生长的惊讶
    • B) 对人生意义的困惑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过去的怀念
  3. “亭高山若堆”中的“堆”指的是什么?

    • A) 亭子
    • B) 山峰
    • C) 云彩
    • D) 水流

答案:

  1. A) 道教高人
  2. B) 对人生意义的困惑
  3. B) 山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岑参

诗词对比:

  • 《松》与《登高》: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人生的关联,但《松》更偏重道教的哲理,而《登高》则体现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 《松》与《静夜思》:两首诗均表现了孤独与思考的情感,但《松》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哲思,而《静夜思》则通过对月的描写引发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诗歌评论集《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道教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