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战蟠根地,双阴净梵居。
凌云枝已密,似蹼叶非疏。
影落邻僧院,风摇上客裾。
何当避烦暑,萧洒盖庭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静谧的寺庙环境,作者借助鸭脚树的形象表达了对清幽避暑之地的向往。诗中提到,战斗的余波在这里消散,寺院的阴影清净而宁静。茂密的树枝似乎直逼云端,树叶像水鸟的蹼一样,显得不同寻常。树影投射在邻近的僧院,微风吹动着游人的衣袍。什么时候我才能在这里避开烦热的夏日,享受这份清凉的安宁呢?
注释:
- 蟠根地:蟠曲而生根的土地,意指环境的固执与安稳。
- 双阴:指的是树木茂密,形成的阴影。
- 净梵居:形容寺庙环境的清净与宁静。
- 凌云枝:指高耸入云的树枝。
- 似蹼叶非疏:形容树叶的形状,像鸟的蹼,疏松的感觉。
- 影落邻僧院:树影投射到邻近的僧院。
- 上客裾:指游人的衣摆。
- 何当避烦暑:何时能在这里避暑。
典故解析:
- 龙兴寺:寓意着佛教的兴盛与宁静,是一个能够让人心灵得到慰藉和宁静的地方。
- 鸭脚树:在南方常见的一种树,象征着灵性和生命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梅溪,宋代著名的诗人,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他的作品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在龙兴寺游玩之时,正值夏日,诗人感受到炎热的天气,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处清凉之地,借此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鸭脚树”为中心,通过描绘树木的阴影和环境的静谧,营造出一幅清幽的画面。诗人采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将树木的茂密、阴影的清净与身边的风景相结合,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头“百战蟠根地”,暗示着诗人曾经历的战乱和困扰,而此地的安宁则让人心生向往。接下来的“双阴净梵居”,进一步突出寺庙的静谧和纯净,形成鲜明对比。紧接着的“凌云枝已密”,则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树枝繁茂,似乎向天空伸展,表现出生命的蓬勃。
“影落邻僧院,风摇上客裾”,通过树影的投射和微风的吹动,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仿佛游人也被这份清凉所吸引。最后一句“何当避烦暑”,表达了诗人渴望在此地避暑的愿望,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期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战蟠根地:意指经历过许多战斗的地方,强调此地的安稳与坚固。
- 双阴净梵居:描绘出寺院的阴影,突显出环境的清幽。
- 凌云枝已密:树枝繁茂,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 似蹼叶非疏:形状独特,视觉上给人以新鲜感。
- 影落邻僧院:通过树影的描写,增加了诗的空间感。
- 风摇上客裾: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轻松。
- 何当避烦暑:表达出诗人的渴望,在此地享受清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叶比作鸟的蹼,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整齐,形成和谐的音律。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如“风摇”。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繁华尘世的逃避,体现了追求内心平和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鸭脚树: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灵性。
- 阴影:代表着庇护与安宁。
- 风:象征着自由与流动的感觉。
- 夏日:代表着炎热与烦躁,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百战蟠根地”指的是?
- A. 经过无数战斗的地方
- B. 清净的寺庙
- C. 繁茂的森林
-
诗中“何当避烦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炎热夏季的厌倦
- B. 对游人的期待
- C. 对寺庙的赞美
-
“凌云枝已密”中的“凌云”指的是什么?
- A. 高耸入云的树枝
- B. 天空
- C. 远方的山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王维:两位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各有特色。梅尧臣的作品更注重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观察,而王维则倾向于营造深远的意境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