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吟•夜校瞻园诗词续,吷盦寄叙至》

时间: 2025-01-04 11:27:52

琐窗虚,画烛炯。

露颗秋垂毫颖。

尘笺理、几按谱吟商,醉中消领。

满霜天,断雁哽。

四壁蛩寒人静。

茫茫恨。

是照月梁空,过云无影。

纵有丹青,认暮雪、凫潭胜境。

校书刘向,梦笔江淹,往事问谁省。

枫落吴江冷。

淡墨山容,残睡未醒。

想凭高、泪眼临风,邻笛吹彻怨夜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琐窗虚,画烛炯。露颗秋垂毫颖。尘笺理几按谱吟商,醉中消领。满霜天,断雁哽。四壁蛩寒人静。茫茫恨。是照月梁空,过云无影。纵有丹青,认暮雪凫潭胜境。校书刘向,梦笔江淹,往事问谁省。枫落吴江冷。淡墨山容,残睡未醒。想凭高泪眼临风,邻笛吹彻怨夜永。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窗前,画烛光明亮,秋露如珠般垂落。尘纸上,我轻轻理顺几笔,吟唱着乐谱,醉意中模糊了领悟。霜天满目,孤雁哽咽,四周寂静,寒蝉鸣啾。无边的怨恨,似那月光照射的空梁,悠悠云影无踪。即使有美丽的画卷,仍然觉得比不上傍晚雪映的鸭潭胜境。翻阅着刘向的书信,梦回江淹的笔墨,往事又问谁人能知。枫叶飘落在吴江,寒意袭人。淡墨勾勒出山的轮廓,我仍未从睡梦中醒来。想要凭栏而望,泪眼凝视风中,邻家的笛声愁苦地传来,伴随这漫长的怨夜。

注释:

  • 琐窗:小窗,形容窗户小且幽静。
  • 画烛:精致的烛光,形容夜晚的柔和灯光。
  • 毫颖:形容露珠如同毛笔尖的尖端,晶莹剔透。
  • 尘笺:尘封的纸张,指诗人创作时用的纸。
  • 校书:指校对书籍,刘向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
  • 梦笔江淹:江淹是南朝诗人,形容梦中笔触如同他的作品。
  • 吴江:地名,指在今江苏省的吴江,秋景凄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匪石,清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之美与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秋夜,诗人身处夜校瞻园,感慨秋天的孤寂与怀旧,借景抒情,展现深邃的思考与情感。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与诗人的孤独感。开头的“琐窗虚”与“画烛炯”构成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窗内的安静,又暗示了外界的寒冷与孤寂。诗中反复出现的“怨”字,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似乎在追忆往昔,感慨时间的流逝。

对于“满霜天,断雁哽”,诗人捕捉了秋冬交替时节的景象,孤雁的哽咽声彷佛在诉说着离愁别绪。接下来的“纵有丹青,认暮雪凫潭胜境”,不仅表现了对美好景象的向往,也暗含对现实的失落感。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刘向与江淹,既体现了诗人的学识渊博,也反映出他对文学的追求与对历史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表现出诗人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结尾的“邻笛吹彻怨夜永”更是将孤独的情绪推向高潮,笛声在夜空中回荡,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琐窗虚,画烛炯:小窗外虚无的夜色,烛光明亮,象征着静谧的内心世界。
  • 露颗秋垂毫颖:秋露如珠,清晰明亮,暗示秋天的来临和诗人的细腻观察。
  • 尘笺理几按谱吟商,醉中消领:在尘封的纸上轻轻理顺乐谱,醉意之中似乎忘却了烦恼。
  • 满霜天,断雁哽:霜降的秋天,孤雁哽咽,突显孤独感。
  • 四壁蛩寒人静:四面墙壁,寒蝉鸣叫,营造出寂静的氛围。
  • 茫茫恨。是照月梁空,过云无影:无边的怨恨,似那空灵的月光,令人感到无奈与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雁的哽咽比作内心的悲伤,强化情感表达。
  • 拟人:寒蝉的鸣叫被赋予人情,增强了诗的情感共鸣。
  • 对仗:如“琐窗虚,画烛炯”,形成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写秋夜的孤独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人生的感慨,揭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孤独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成熟与衰落,暗示人生的无常。
  • 孤雁:代表离愁与孤独,映射诗人内心的惆怅。
  • 月光:象征清冷和无情,反映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画烛”指的是什么? A. 画作
    B. 烛光
    C. 窗户

  2. “满霜天,断雁哽”中的“断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归属感
    B. 孤独感
    C. 快乐

  3. 诗人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A. 李白
    B. 刘向
    C. 杜甫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秋宵吟》与《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天的夜晚,表现了诗人对亲情的思念与孤独感。但《秋宵吟》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月夜忆舍弟》则强调亲情的牵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