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吟 丙子守岁》
时间: 2025-01-19 21:48: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宵吟 丙子守岁
作者: 杨玉衔 〔清代〕
灶符更,随籥转,腊鼓中分宵半。
签声寂渐住换东风,铁衾初暖。
迓春盘岁盏。白发羞簪人倦。
总堪叹。似箭流光,年来偏短。
世事翻新,谁料得风云夕变。
渭水西风,长安落叶,搅得酒肠乱。
江阔无归雁。两字平安,寒缬望眼。
更何堪无味尊前,游钓徒侣费检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守岁时的心情。灶火的符咒更换,随着竹筒的转动,腊鼓声在夜半时分响起。签声渐渐寂静,新的东风吹来,铁被子也开始暖和。迎接春天的酒盏已经准备好,白发苍苍的人感到疲倦,不愿再插簪子。时光匆匆,年年都是如此短暂。世俗的事情不断翻新,谁能料到风云的变幻?渭水边的西风吹拂着,长安的落叶纷飞,这样的景象搅得我心乱如麻。江面宽阔,却没有归来的大雁。只有“平安”二字在我眼前徘徊,寒意十足。面对此情此景,酒杯前的我感到无趣,游钓的朋友也只是徒增烦恼。
注释
- 灶符:指灶神的符咒,象征着家中的安宁和和谐。
- 随籥转:指随竹筒的转动,暗示时间的流逝。
- 腊鼓:腊月时打的鼓,表示辞旧迎新。
- 铁衾:铁制的被子,象征温暖。
- 迓春:迎接春天。
- 白发羞簪:年老的人因白发而不愿再插簪子,表示无奈和疲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清代诗人,以词人身份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风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丙子年(公元1646年),正值农历腊月,诗人在除夕夜守岁,通过诗表达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迎接新春的希冀。
诗歌鉴赏
《秋宵吟 丙子守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除夕夜的情感波动。诗的开头以“灶符更,随籥转”引出夜晚的宁静与温暖,接着又通过“腊鼓中分宵半”交织出时间的流逝感。诗人用“签声寂渐住换东风”来表现新旧交替的过程,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期待。
在表达对时间的感慨时,诗人写道“似箭流光,年来偏短”,用“箭”比喻时光的飞逝,揭示了人们对年华易逝的无奈与感伤。接下来的“世事翻新,谁料得风云夕变”,则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风云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变迁。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江阔无归雁”显示了归属感的缺失,而“寒缬望眼”更是暗示着对未来的渴望与不安。最终,诗人以“更何堪无味尊前”作结,体现了对生活中无趣和虚度的感慨,突显出一种无奈和惆怅。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切思考,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时间和生命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灶符更,随籥转:灶神的符咒更换,象征着守岁的传统仪式,竹筒的转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腊鼓中分宵半:腊月的鼓声响起,分割了夜晚,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 签声寂渐住换东风:签声渐渐停止,预示着冬去春来的转变。
- 铁衾初暖:铁被子开始暖和,象征着冬天的温暖与春天的临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箭流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飞逝。
- 对仗:如“江阔无归雁”,形成对称的美感,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人生短暂及世事无常的感悟,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盼与对过去的叹息,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灶符:家庭的安宁与守护。
- 腊鼓:岁末欢庆的象征。
- 白发:衰老和无奈的象征。
- 长安落叶:繁华过后的凋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灶符”象征着什么?
- A. 祝福
- B. 家庭的安宁
- C. 时间的流逝
- D. 季节的变化
-
诗人用“似箭流光”来形容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时间的飞逝
- C. 生活的烦恼
- D. 夜晚的静谧
-
诗中“江阔无归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 A. 期待
- B. 孤独
- C. 快乐
- D. 忧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杨玉衔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杨玉衔的作品更侧重于传统节日的情感,而杜甫则关注社会变迁带来的忧虑。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诗人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玉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