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早秋独夜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
白话文翻译:
在凉爽的秋夜,井边的梧桐树叶轻轻摇动,邻家的敲击声响起,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到来。我独自躺在屋檐下入睡,醒来时发现床上洒满了月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井梧:井边的梧桐树,常用于描写秋景。
- 凉叶:凉爽的树叶,暗示秋意。
- 邻杵:邻居敲打的声音,通常是指邻居的晚间活动声。
- 秋声:秋天的声音,传达出季节的变化。
- 独向:独自在某个地方。
- 檐下:屋檐下,指的是房屋的边缘部分。
- 觉来:醒来时。
- 半床月:床上洒落的月光,一种静谧的意境。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通过“秋声”“半床月”等意象,隐含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孤独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生平经历丰富,曾任多种官职,崇尚平民文学,倡导“诗通俗易懂”的创作理念,作品广泛流传,尤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人知。
创作背景:
《早秋独夜》是白居易在一个凉爽的秋夜中写成的,表达了他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感受和对秋天的细腻观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思念和感伤的时节,诗人通过朴素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心境。
诗歌鉴赏:
《早秋独夜》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首句“井梧凉叶动”以冷静的自然景象引入,井边的梧桐树在秋风中轻轻摇动,带出了秋的凉意和萧瑟。接着“邻杵秋声发”则通过邻居的敲打声传达出生活的气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尽管是一种微弱的声响,却显得格外清晰,增添了夜晚的静谧感。
“独向檐下眠”中的“独”字,强调了诗人的孤独,映射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选择在屋檐下独自入睡,似乎在逃避外界的喧嚣,寻求内心的宁静。而“觉来半床月”则在静谧的夜中,展现了月光的柔和与美好。当诗人醒来时,月光洒满床铺,既是自然的美景,也是一种心灵的照亮,仿佛在提醒着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充分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以及对孤独与宁静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井梧凉叶动:描写秋天的景象,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
- 邻杵秋声发:邻居的活动声响起,暗示生活的继续与交流。
- 独向檐下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 觉来半床月:醒来时,月光洒满床,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声比作邻居的敲打声,生动形象。
- 拟人:通过“凉叶动”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全诗句式整齐,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秋夜的孤独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反映了人们在静谧夜晚时常有的思绪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凉叶:象征秋天的气息,暗示时光的流逝。
- 秋声:象征生活的真实与温暖,尽管是孤独的夜晚,依然有生活的气息。
- 月光:象征宁静与美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邻杵”指的是什么声音? A. 风声
B. 敲打声
C. 说话声 -
诗人在何处入睡? A. 床上
B. 檐下
C. 地上 -
“觉来半床月”指的是什么样的情境? A. 月光照亮了床铺
B. 床上没有任何光
C. 诗人完全失去意识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描写了夜晚的情景,但更强调思念之情。
- 《静夜思》:借月光引发的思念,展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与《早秋独夜》中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