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常侍西归》

时间: 2025-01-17 09:52:42

二年花下为闲伴,一旦尊前弃老夫。

西午桥街行怅望,

南龙兴寺立踟蹰。

洛城久住留情否,省骑重归称意无。

出镇归朝但相访,此身应不离东都。

意思解释

送张常侍西归

原文展示

二年花下为闲伴,一旦尊前弃老夫。
西午桥街行怅望,南龙兴寺立踟蹰。
洛城久住留情否,省骑重归称意无。
出镇归朝但相访,此身应不离东都。

白话文翻译

在花下闲坐了两年,今天却在酒桌前被抛弃。
在西午桥街上行走,心中充满了怅惘;
在南龙兴寺前站立,心中踌躇不前。
在洛城待了很久,你是否依旧留恋?
骑马返回是否合意?
出镇归来只想和你相见,这一生应该不会离开东都。

注释

  • 张常侍:张籍,唐朝官员,常侍是其官职,意味着与皇室有密切关系。
  • 二年:指在一起相伴的时间。
  • 闲伴:指闲暇时的陪伴。
  • 尊前:指酒席前。
  • 怅望:怅惘而又向往的目光。
  • 踟蹰:徘徊不前。
  • 洛城:指洛阳,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城市。
  • 省骑重归:指骑马回到故地。
  • 出镇归朝:指从外地返回京城。

典故解析

  • 南龙兴寺:这是洛阳有名的寺庙,象征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 洛城:作为唐代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洛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象征着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其作品通俗易懂、感情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叙事诗和乐府诗。他的作品常涉及社会问题及个人情感,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与张籍相交甚密的时期,张籍即将离开,白居易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当时人际关系的温暖与诗人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送张常侍西归》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与张籍之间深厚友谊的珍惜与依依不舍。诗的开篇“二年花下为闲伴”引出了与友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暗示着他们曾经的欢聚与快乐。然而,随着张籍的离去,诗人不得不面对孤独的现实,感到被抛弃的失落。随后的“西午桥街行怅望,南龙兴寺立踟蹰”描绘了诗人行走在熟悉的地方,却又感到无所依归的矛盾心情。

诗中“洛城久住留情否”一问,仿佛是在询问友人对洛阳的情感,表达了对故地的留恋与对友人情感的牵挂。最后的“此身应不离东都”则是对未来的期待与承诺,尽管朋友离去,诗人仍希望能在东都相见,维系这份珍贵的友谊。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二年花下为闲伴:指在花下陪伴的岁月,表达了与友人相伴的美好时光。
  2. 一旦尊前弃老夫:突然在酒席上被抛弃的感慨,表现出失落与无奈。
  3. 西午桥街行怅望:在桥街漫步,却因友人离去而感到怅惘。
  4. 南龙兴寺立踟蹰:在寺前徘徊,不知所措,表现出深重的失落感。
  5. 洛城久住留情否:对友人情感的询问,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
  6. 省骑重归称意无:希望能骑马回到故地,表达对再聚的期待。
  7. 出镇归朝但相访:即使身在外地,心中挂念仍旧,渴望相见。
  8. 此身应不离东都:希望未来能常驻东都,维持友谊。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花下”与“尊前”,“怅望”与“踟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情感对比:前半部分美好的回忆与后半部分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友谊的珍贵与离别的痛苦,表达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情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期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青春。
  2. :代表着朋友间的欢聚与离别的伤感。
  3. :象征着人生的转折与际遇。
  4. :象征着心灵的寄托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朋友是谁?

    • A. 张籍
    • B. 杜甫
    • C. 李白
    • D. 韩愈
  2. 诗中提到的“南龙兴寺”象征什么?

    • A. 政治
    • B. 友谊
    • C. 佛教文化
    • D. 自然风光
  3. “此身应不离东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离别的痛苦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友谊的期盼
    •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1. A. 张籍
  2. C. 佛教文化
  3. C. 对友谊的期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白居易 vs. 杜甫:两位唐代诗人在描写友谊时虽有相似之处,但白居易更注重情感细腻,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背景与历史的厚重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集》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