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珠节》

时间: 2025-01-01 04:35:09

往日房陵怜逐客,物情不觉在天涯。

十年来作六州长,四海共知双鬓华。

封内半为故敌践,路傍时问野人家。

京山初入京西道,晚景轻风旆脚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穿珠节 刘光祖 〔宋代〕

往日房陵怜逐客,物情不觉在天涯。 十年来作六州长,四海共知双鬓华。 封内半为故敌践,路傍时问野人家。 京山初入京西道,晚景轻风旆脚斜。

白话文翻译

昔日被流放到房陵时,怜悯那些被放逐的人,不知不觉间已身处天涯。 十年来担任六个州的长官,四海之内都知道我已双鬓斑白。 封地内一半已被敌军践踏,路旁不时询问野人家的生活。 初次进入京西道,傍晚的景色中轻风拂动旗帜的下摆。

注释

  • 房陵:地名,古代流放地之一。
  • 逐客:被放逐的人。
  • 物情:人情世故。
  • 六州长:指担任六个州的长官。
  • 双鬓华:双鬓斑白,指年老。
  • 封内:指自己的封地。
  • 故敌:旧时的敌人。
  • 野人家:指普通百姓家。
  • 京山:地名,指京西道。
  • 旆脚斜:旗帜的下摆随风斜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光祖,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作多反映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风格质朴,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长期担任地方官职的经历,以及对战乱和百姓生活的关注。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和战乱频发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展现了宋代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首联回忆往日被流放的情景,表达了对被放逐者的同情。颔联写自己十年来担任多个州的长官,名声远播,但也显露出岁月的痕迹。颈联描绘战乱对封地的破坏,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尾联则以初次进入京西道的景象,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往日房陵怜逐客:回忆过去被流放到房陵时,对被放逐者的同情。
  2. 物情不觉在天涯:不知不觉间已身处天涯,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3. 十年来作六州长:十年来担任六个州的长官,显示了作者的政治生涯。
  4. 四海共知双鬓华:四海之内都知道我已双鬓斑白,表达了岁月的痕迹。
  5. 封内半为故敌践:封地内一半已被敌军践踏,反映了战乱的破坏。
  6. 路傍时问野人家:路旁不时询问野人家的生活,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心。
  7. 京山初入京西道:初次进入京西道,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8. 晚景轻风旆脚斜:傍晚的景色中轻风拂动旗帜的下摆,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十年来作六州长,四海共知双鬓华”中的“十年”对“四海”,“六州长”对“双鬓华”。
  • 拟人:如“晚景轻风旆脚斜”中的“轻风”拟人化,赋予了风以动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时光流逝、战乱频发以及百姓生活的关怀。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展现了宋代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房陵:象征流放和苦难。
  • 天涯:象征远离家乡和漂泊。
  • 双鬓华:象征岁月的痕迹和衰老。
  • 故敌践:象征战乱和破坏。
  • 野人家:象征普通百姓的生活。
  • 晚景轻风:象征宁静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房陵”指的是什么? A. 地名 B. 人名 C. 官职 D. 物品 答案:A

  2. 诗中“双鬓华”表达了什么? A. 年轻 B. 健康 C. 衰老 D. 富贵 答案:C

  3. 诗中“故敌践”反映了什么? A. 和平 B. 战乱 C. 繁荣 D. 安宁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对国家和百姓的影响。
  • 王昌龄《出塞》:表达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刘光祖《穿珠节》:都反映了战乱对国家和百姓的影响,但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刘光祖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
  • 《宋代诗歌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刘光祖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