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院逢僧话,山门扫地迎。英雄犹有迹,般若太无情。玉树春阴密,琅玕晚暑清。半年来往屡,只合送行旌。
白话文翻译:
在竹林环绕的寺院中与僧人交谈,山门处有人正在扫地迎接。英雄的事迹依然留存,但般若(智慧)却显得过于无情。玉树在春天的阴影下显得格外茂密,而琅玕(美玉)在晚夏的清凉中更显清新。半年来多次来往,现在只适合送别远行的旗帜。
注释:
- 竹院:指竹林环绕的寺院。
- 僧话:与僧人交谈。
- 山门:寺院的大门。
- 英雄:指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 般若:佛教术语,意为智慧。
- 玉树:指美丽的树木。
- 琅玕:美玉,此处比喻清凉。
- 行旌:指出行的旗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光祖,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窥见其对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深厚感情。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访问鹤林寺时,表达了对寺院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多次访问鹤林寺后所作,表达了对寺院生活的熟悉和对即将离别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鹤林寺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寺院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诗中“竹院逢僧话”和“山门扫地迎”描绘了寺院的宁静与僧人的日常生活,而“英雄犹有迹,般若太无情”则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佛教智慧的深刻理解。后两句“玉树春阴密,琅玕晚暑清”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院逢僧话”:在竹林环绕的寺院中与僧人交谈,展现了寺院的宁静和僧人的日常生活。
- “山门扫地迎”:山门处有人正在扫地迎接,描绘了寺院的日常景象。
- “英雄犹有迹”:英雄的事迹依然留存,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 “般若太无情”:但般若(智慧)却显得过于无情,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深刻理解。
- “玉树春阴密”:玉树在春天的阴影下显得格外茂密,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 “琅玕晚暑清”:而琅玕(美玉)在晚夏的清凉中更显清新,描绘了夏天的清凉。
- “半年来往屡”:半年来多次来往,表达了对寺院的熟悉。
- “只合送行旌”:现在只适合送别远行的旗帜,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玉树”和“琅玕”都是比喻,分别比喻美丽的树木和清凉。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竹院”对“山门”,“英雄”对“般若”。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寺院生活和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寺院生活的熟悉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佛教智慧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竹院:象征宁静和僧人的日常生活。
- 山门:象征寺院的日常景象。
- 英雄:象征历史英雄的事迹。
- 般若:象征佛教智慧。
- 玉树:象征春天的美景。
- 琅玕:象征夏天的清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竹院逢僧话”中的“竹院”指的是什么? A. 竹林环绕的寺院 B. 竹林中的庭院 C. 竹林中的房间 答案:A
-
诗中“般若太无情”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 A. 佛教智慧 B. 佛教经典 C. 佛教仪式 答案:A
-
诗中“玉树春阴密”中的“玉树”比喻什么? A. 美丽的树木 B. 美丽的花朵 C. 美丽的石头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绘了寺院生活和自然美景。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生活和自然美景。
诗词对比:
- 刘光祖《鹤林寺》与苏轼《题西林壁》:都描绘了寺院生活和自然美景,但刘光祖的诗更注重对佛教智慧的思考,而苏轼的诗更注重对自然美景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刘光祖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诗歌研究》: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刘光祖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