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安石《中牟》
颓城百雉拥高秋,
驱马临风想圣丘。
此道门人多未悟,
尔来千载判悠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颓废的城墙和秋高气爽的天空交相辉映。我骑马迎风而行,思绪飞扬,仿佛在想起那圣贤的高峰。可是这条通往智慧的道路,许多门徒仍然未能领悟。自古以来,已经过去了千年,人生的道理依旧难以理解。
注释:
- 颓城:指破败的城池,象征衰败与无奈。
- 百雉:雉,古代城墙上的防御结构;此处形容城墙的数量之多,暗示城市的防御坚固。
- 临风:迎风而行,感受秋风的清爽。
- 圣丘:指圣人的高峰,象征智慧与理想。
- 此道:指通往智慧和真理的道路。
- 门人:指学习的人,学生,后辈。
- 判悠悠:指对人生或事物的判断,感慨时间的流逝和道理的难懂。
典故解析:
“圣丘”可能暗指古代圣贤的教诲,象征着高尚的理想和追求;而“千载”则强调了时间的无情流逝,表明道理的揭示需要漫长的时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倡导变法,主张改革,代表作有《题临安邸》、《梅花》等。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中期,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诗中流露出对门徒领悟能力的失望,表现出他对教育的深刻关注。
诗歌鉴赏:
《中牟》通过描绘颓城和驾马临风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后辈学习的失望。诗中的“颓城”象征着衰败的社会,暗示着历史的无情与时间的流逝;而“驱马临风”则展现了一种向上追求的姿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坚定与执着。诗的后两句通过对“此道门人多未悟”的叹息,揭示了教育和领悟的艰难,暗示了即使是千年以前的圣贤之道,依然难以被后人所领会。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深思,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王安石深邃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颓城百雉拥高秋”: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城墙破败却显得有些壮观,寓意着历史的沧桑。
- “驱马临风想圣丘”:骑马在风中,想起那些圣贤,表现追求理想的心情。
- “此道门人多未悟”:反映对后辈的失望,许多人仍未能领悟道理。
- “尔来千载判悠悠”:强调时间的流逝与道理的难懂,感叹千年的智慧未能被完全领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城市的衰败比作人的无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颓城百雉”和“驱马临风”,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教育和领悟难度的感慨,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颓城:象征历史的沧桑与社会的衰败。
- 百雉:表明防御与固守,暗示对传统的依赖。
- 高秋:象征清明与高远,表现一种理想的追求。
- 圣丘:代表智慧与教诲,象征向往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颓城”象征什么? A) 繁荣
B) 衰败
C) 学问 -
“此道门人多未悟”中的“此道”指的是什么? A) 学习之道
B) 通往智慧的道路
C) 生活之道 -
“尔来千载”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感叹时间流逝
B) 高兴
C) 愤怒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中牟》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慨,但王安石更强调对智慧的追求,而杜甫则更注重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