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恬亭》

时间: 2025-01-01 19:49:02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山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槛临溪上绿阴围,
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
山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
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
秋风斜月钓船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太湖恬亭的静谧景象。诗人在溪边的栏杆旁,绿树成荫,溪岸起伏,景色迷人。夕阳西下,孤独的身影伫立在断桥上,山间幽静的树木和鸟儿相依相伴。游玩时,心中感到无比轻松,静谧之处,谁又知道世间的纷扰呢?更待夜深时分,依靠在栏杆上,秋风轻拂,明月斜挂,钓船缓缓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栏杆,指诗人所处的环境。
  • 翠微:形容青翠的山色。
  • 断桥:指桥梁的断裂,象征孤独。
  • 幽树:深幽的树木,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清游:指清闲的游玩。
  • 世有机:世间的纷扰、复杂的关系。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整体意象与道家思想相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主张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文学上,他以诗、文、词、赋皆有建树,风格以清新自然见长。

创作背景:
《太湖恬亭》是在王安石晚年时期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在政治生涯的压力和纷扰之下,诗人渴望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太湖恬亭》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立思考与内心的宁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太湖的美丽景色,尤其是“槛临溪上绿阴围”这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自然的怀抱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解脱,恍若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与自己无关。

“日落断桥人独立”,这一句描绘了夕阳下的孤独,似乎在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秋风、斜月与钓船归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满足与对自然的依恋。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境,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王安石作为诗人的深邃和宽广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槛临溪上绿阴围:描绘了栏杆旁的绿树成荫的景象,营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
  2. 溪岸高低入翠微:溪岸的起伏与青翠的山色相结合,增添了自然的层次感。
  3. 日落断桥人独立:傍晚时分,孤独的身影在断桥上,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思考。
  4. 山涵幽树鸟相依:山中幽静的树木与鸟儿相伴,体现了自然的和谐。
  5. 清游始觉心无累:在清闲的游玩中,心中感到轻松自在。
  6. 静处谁知世有机:在宁静的地方,谁又能知道世间的复杂呢?
  7. 更待夜深同徙倚:期待夜深时分,与自然更深地融为一体。
  8. 秋风斜月钓船归:秋风轻拂,明月斜挂,钓船归来,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个人心境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山树与鸟的相依相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的温情。
  • 对仗:如“日落断桥人独立”与“山涵幽树鸟相依”,形成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王安石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对内心平和的向往,倡导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阴:象征生命与活力,表现出自然的繁茂。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人生的短暂。
  • 幽树:象征安静与深沉,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秋风:象征变迁与成熟,蕴含深邃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槛临溪上绿阴围”中的“槛”指什么?

    • A. 栏杆
    • B. 树
    • C. 桥
  2. 诗人在哪个时候感到心无累?

    • A. 游玩时
    • B. 工作时
    • C. 读书时
  3. “秋风斜月”中的“斜月”所传达的意象是什么?

    • A. 明亮
    • B. 朦胧
    • C. 静谧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王安石的《太湖恬亭》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但王维侧重于山水的静谧,王安石则更关注于人心的宁静与世事的超脱。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王安石诗文鉴赏》
  3.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