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从驾闾山咏马 上官仪 〔唐代〕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白话文翻译:
桂花的香气在尘土中渐渐消减,月光下的白练影子也显得空虚。心中的疑惑由关吏引起,只能徒然叹息边塞上的老翁。
注释:
- 桂香:指桂花的香气。
- 尘处减:指香气在尘土中逐渐消散。
- 练影:指白色的丝绸或布匹在月光下的影子。
- 月前空:指月光下的影子显得空虚无实。
- 定惑:心中的疑惑或困惑。
- 关吏:指守关的官员。
- 徒嗟:徒然叹息。
- 塞上翁:指边塞上的老人,常用来象征边疆的艰辛和沧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上官仪(约608-665),字游韶,唐代诗人,官至宰相。他的诗风清新雅致,多写景抒情,尤以五言诗见长。此诗可能是在随皇帝巡游闾山时所作,通过咏马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随皇帝巡游闾山时所作,通过咏马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桂花的香气消散和月光下白练影子的空虚,营造了一种凄凉和迷茫的氛围。诗中的“定惑由关吏”暗示了作者对边疆安全的担忧,而“徒嗟塞上翁”则表达了对边塞老者的同情和对边疆生活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鲜明,体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桂香尘处减”:桂花的香气在尘土中逐渐消散,暗示了边塞环境的艰苦和岁月的流逝。
- “练影月前空”:月光下的白练影子显得空虚无实,象征了边塞生活的空虚和迷茫。
- “定惑由关吏”:心中的疑惑由守关的官员引起,可能暗指边疆政策的不明或官员的无能。
- “徒嗟塞上翁”:只能徒然叹息边塞上的老翁,表达了对边塞老者的同情和对边疆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练影月前空”中的“练影”比喻月光下的影子,增强了诗的意象感。
- 拟人:“桂香尘处减”中的“减”赋予桂香以人的行为,使诗句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忧虑和对边塞老者的同情,体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
意象分析:
- 桂香:象征美好但易逝的事物。
- 练影:象征空虚和迷茫。
- 关吏:象征边疆政策和官员的无能。
- 塞上翁:象征边塞的艰辛和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桂香尘处减”暗示了什么? A. 边塞环境的艰苦 B. 桂花的香气 C. 岁月的流逝 D. 边塞生活的空虚 答案:A
-
“练影月前空”中的“练影”比喻什么? A. 月光下的影子 B. 白练的影子 C. 空虚和迷茫 D. 边塞生活的空虚 答案:A
-
诗中的“定惑由关吏”暗示了什么? A. 边疆政策的不明 B. 官员的无能 C. 心中的疑惑 D. 边塞生活的无奈 答案:A
-
“徒嗟塞上翁”表达了对谁的同情? A. 边塞老者 B. 关吏 C. 诗人自己 D. 边塞生活的无奈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表达了边塞诗的忧国忧民之情。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抒发了对边塞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上官仪的《从驾闾山咏马》:两者都表达了边塞诗的忧国忧民之情,但王昌龄的诗更加直接和激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上官仪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代边塞诗研究》:详细分析了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