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怀念观潮的景象,城郭之内的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在江边观望,仿佛沧海已经变得空无一物。在那万面鼓声的伴奏下,弄潮儿们在波涛之上立着,手中握着的红旗却没有湿。自从分别以来,只在梦中见过几次,梦醒时分,心中仍感到一阵寒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长忆:常常怀念。
- 观潮:观赏潮水,指观看潮汐的壮观景象。
- 满郭人:满城的人,形容人很多。
- 争江上望:争先恐后地在江边观看。
- 沧海:大海,象征广阔的水域。
- 万面鼓声:形容鼓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
- 弄涛儿:指在波涛中嬉戏的年轻人。
- 别来几向梦中看:自从分别以来,几次在梦中见到。
典故解析:
- 观潮:在古代,观潮是一个重要的民间活动,尤其是在钱塘江的潮水现象中,波涛汹涌,气势壮观,常常吸引大量人群前来观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阆,字景华,号松窗,宋代词人,擅长词作,尤其以描写山水、情感著称。其作品常带有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潘阆对家乡余杭的思念之际,可能是在他离开故乡之后,对家乡潮水景象的回忆,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与依恋。
诗歌鉴赏
本诗以“观潮”为核心,展现出诗人对故乡水乡景色的深情回忆。开篇即以“长忆观潮”引入,表明了这种怀念的深切。随着“满郭人争江上望”的描写,诗人构建出了一幅热闹的观潮场面,借此表现出人们对自然奇观的热爱与向往。接着“万面鼓声中”,鼓声与潮水的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震撼而又美妙的氛围。随后,诗人通过“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描写,展现了年轻人的勇敢与激情,象征着对自然的挑战与热爱。结尾“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则转向内心的孤独与寒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离别后的惆怅,形成了情感的对比,带给读者一种深沉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忆观潮:表达了诗人对观潮的深切怀念。
- 满郭人争江上望:描绘了观潮时,众多观者聚集在江边的热闹场景。
- 来疑沧海尽成空:借潮水的壮观,感受其震撼之余,意含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 万面鼓声中:鼓声响亮,气氛热烈。
- 弄涛儿向涛头立:年轻人在波涛中勇敢地站立,表现出一种勇敢和活力。
- 手把红旗旗不湿:象征着年轻人的无畏与骄傲。
- 别来几向梦中看:自别故乡后,偶尔在梦中回忆起观潮的景象。
- 梦觉尚心寒:梦醒后,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愈加显现。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万面鼓声”来形象地描绘现场的热闹。
- 拟人:将潮水与年轻人的互动赋予生命,使其更具动感。
- 对仗:如“争江上望”和“弄涛儿向涛头立”,形成了整齐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自然壮丽景象的向往,透过热闹的观潮场景,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展现了对青春与勇气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水:象征自然的伟大及无常。
- 红旗:象征勇敢和活力。
- 鼓声:象征热闹与团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观潮”主要是指什么?
- A. 看海
- B. 看潮水
- C. 看山
- D. 看雨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 A. 无所谓
- B. 深切怀念
- C. 讨厌
- D. 忘记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同样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旅途的艰辛。
- 《登高》:则更多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忆馀杭十首 其十》中的怀念形成对比,前者侧重于人生哲理,后者则聚焦于故乡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