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
昔年独上最高层。月出见觚棱。
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
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怀念那座高峰,峰顶的塔高耸入世外,
曾经我独自攀登到最高的地方。月光照耀下我见到了如觚的山脊。
我仰头望去,似乎就能触摸到银河,星星清晰可见就在身边。
自从离开那里就没有翅膀可以飞翔,何时才能再度重登那座高峰?
注释:
- 高峰:指高山,象征着追求和理想的高远。
- 塔:象征着人类的追求与精神的寄托。
- 觚棱:形容山脊的形状,像古代的酒器“觚”一样。
- 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
- 天汉:指银河,古人常用来形容浩瀚的星空。
- 无翼:比喻失去自由翱翔的能力。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高峰和银河,常常在古代诗词中象征着追求理想和精神的寄托。高峰代表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银河则象征着无尽的浩瀚与美好。诗人通过对高峰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对曾经理想的追求与现状之间的失落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阆,宋代词人,生平不详。其词作风格清新、婉约,常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
创作背景: 《忆馀杭十首》是潘阆对余杭地区的怀念之作,表达诗人在游历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作产生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借景抒情,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岁月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高峰的景象,以及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和自由的渴望。开篇“长忆高峰”便直接抒发了对高峰的怀念,接着通过描写高峰上的塔和月光下的山脊,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诗中“举头咫尺疑天汉”一句,展现了诗人对星空的仰望与向往,似乎在呼唤着一种更高的精神归宿。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再度重登高峰的渴望,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又深藏着对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长忆高峰” - 表达了对高峰的长久怀念。
- “峰上塔高尘世外” - 描绘高峰上的塔,象征着超脱世俗的理想。
- “昔年独上最高层” - 回忆过去独自登高的经历,显现孤独与勇气。
- “月出见觚棱” - 使用“觚棱”形容山脊,增加了画面的细腻感。
- “举头咫尺疑天汉” - 表达仰望星空的渴望与近乎触摸到银河的幻想。
- “星斗分明在身畔” - 星星似乎就在身边,营造出一种亲近感。
- “别来无翼可飞腾” - 隐喻失去自由与理想的无奈。
- “何日得重登” - 期盼再次登高的愿望,表达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脊比作“觚”,形象生动。
- 拟人:仰头“疑天汉”,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如“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高峰的怀念,反映诗人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失去的无奈与惆怅。
意象分析:
- 高峰:象征着理想、追求与超然的境界。
- 塔:代表着精神的寄托与人类的追求。
- 月亮与星星:象征着美好与向往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峰”象征什么? A. 珍贵的物品
B. 理想与追求
C. 普通的山丘 -
“月出见觚棱”的“觚棱”指的是? A. 一种花卉
B. 山脊的形状
C. 一种酒器 -
诗人对“重登”的渴望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无奈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现实的满足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潘阆的《忆馀杭十首 其七》更加强调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而李白则更多地展现了对自然的豪放与壮丽。两者在意象的运用上各有千秋,前者偏重于景物描绘,后者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