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里门留别》

时间: 2025-01-19 21:24:48

年年高卧拟柴桑,何事骊歌动别觞。

鸡肋浮名劳去就,鹿冠微愿惜行藏。

征鞯渐欲登山路,回首何能忘草堂。

作客更从今日始,二陵秋色正苍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发里门留别
作者: 王孙蔚 〔清代〕

年年高卧拟柴桑,
何事骊歌动别觞。
鸡肋浮名劳去就,
鹿冠微愿惜行藏。
征鞯渐欲登山路,
回首何能忘草堂。
作客更从今日始,
二陵秋色正苍茫。


白话文翻译

每年我都想在柴桑高卧休息,
为何骊歌会让我在别酒中动情?
那鸡肋般的浮名让我疲惫不堪,
而我微薄的愿望只想珍惜自己的隐居。
马鞍渐渐要走上登山的路,
回头望去又怎能忘记那草堂?
从今天起,我将开始新的旅途,
二陵的秋色正显得苍茫而迷人。


注释

  1. 柴桑:古地名,位于江西省,因其风景优美,适合隐居而闻名。
  2. 骊歌:古代送别歌曲,此处象征别离的情感。
  3. 鸡肋:形容事物无足轻重,值得一提的是,鸡肋可以食而无大用,暗指浮名的无意义。
  4. 鹿冠:古人所戴的帽子,象征身份和愿望。
  5. 征鞯:马的鞍子,表示出行的准备。
  6. 草堂:诗人隐居的处所,象征归隐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孙蔚,清代诗人,生于文人辈出的时代,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他的诗风清新,常借景抒情,对隐逸生活有独特的追求。

创作背景

《初发里门留别》写于诗人离开故乡、即将踏上征途之际,诗中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未来旅途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人生选择的深思与感悟。


诗歌鉴赏

《初发里门留别》是一首充满微妙情感的离别诗,诗人在离开故乡时,内心充满了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不确定。诗的开头提到“年年高卧拟柴桑”,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柴桑作为一个隐逸之地,象征着宁静和安逸。然而,接下来的“何事骊歌动别觞”则流露出离别的愁苦,骊歌的响起让他不禁动情,酒杯中映射出的别离情境让人难以忘怀。

“鸡肋浮名劳去就”的句子更是揭示了诗人对名利的无奈,看似重要的名声实际上是无意义的负担,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深刻反思。相对而言,“鹿冠微愿惜行藏”表达了他对自我愿望的珍惜,尽管身处世俗,但内心仍希望保持隐逸的精神。

最后几句“征鞯渐欲登山路,回首何能忘草堂”则透出一种对新旅途的期待与对旧时光的不舍。“二陵秋色正苍茫”使整首诗在暮秋的景色中收尾,意象的变化暗示着人生旅途的无常与变迁,情感的深邃与厚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年年高卧拟柴桑:每年我都想在柴桑高卧休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何事骊歌动别觞:为何骊歌会让我在别酒中动情,反映了离别时的感伤。
  3. 鸡肋浮名劳去就:浮名如鸡肋般无用,让我感到疲惫,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
  4. 鹿冠微愿惜行藏:我微薄的愿望是珍惜自己隐居的生活,体现了对内心追求的重视。
  5. 征鞯渐欲登山路:出行的准备渐渐开始,暗示了即将踏上新的旅程。
  6. 回首何能忘草堂:回头望去,怎能忘记那草堂,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7. 作客更从今日始:从今天起,我将开始新的旅途,表示对未来的展望。
  8. 二陵秋色正苍茫:二陵的秋色显得苍茫,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声比作“鸡肋”,形象地表达出其无用。
  • 对比:隐居与出行的对比中,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 意象:柴桑、草堂、二陵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人生哲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生选择与内心的追求展开,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反思,深刻反映了其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意象分析

  • 柴桑:象征宁静与隐逸的理想生活。
  • 骊歌:代表离别与思念。
  • 鸡肋:象征无意义的名利。
  • 草堂:隐居的安宁之所,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 二陵秋色:象征人生的变化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柴桑”主要象征什么?
    A) 名利
    B) 隐逸生活
    C) 离别情感
    D) 自然景色

  2. 填空题:诗中提到“鸡肋”是用来形容浮名的__

  3. 判断题:诗中“征鞯渐欲登山路”表达了对未来旅途的期待。 (对/错)

答案

  1. B) 隐逸生活
  2. 无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诗作,同样表达了离别与对友人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的名作,描绘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初发里门留别》 vs 《送别》:两首诗都涉及离别,但《初发里门留别》更注重内心的感受,而《送别》则侧重情感的直接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孙蔚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