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馀杭十首 其四
作者: 潘阆 〔宋代〕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
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
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
思入水云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深切怀念,整日站在栏杆上眺望,看到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舟,正值清秋时节。远处传来的笛声隐约在芦苇丛中响起,几只白鸟突然起飞,打破了宁静。离别之后,闲暇时整理钓鱼竿,心中却思绪纷飞,仿佛要遨游入那清冷的水云之间。
注释:
- 长忆:长久地怀念。
- 凭阑:靠在栏杆上。
- 钓鱼舟:指钓鱼的小船。
- 正清秋:正值秋季,意境清新。
- 笛声依约:笛声隐约传来。
- 成行:指白鸟成群结队。
- 闲整:闲暇时整理。
- 水云寒:水面和云朵显得寒冷,形容环境的幽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阆,宋代词人,以其婉约清丽的风格著称。生于北宋时期,对于山水风光、人生哲理有独特的感悟,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对余杭的怀念之时。在经历了繁忙的生活后,诗人寄情于西湖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及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忆馀杭十首 其四》展现了诗人对西湖的深情怀念,描绘了一幅宁静、典雅的秋日景象。开篇“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西湖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水域的爱恋。接着,诗人以“钓鱼舟”引入,营造出一幅安静祥和的画面,鱼舟的稀疏使得整个场景更加悠闲。
“笛声依约芦花里”一句,将音乐与自然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气氛,笛声虽远却让人心神向往。而“白鸟成行忽惊起”则突显了自然界的灵动,打破了宁静的一瞬,仿佛在提醒诗人生活的变迁与无常。
最后两句“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诗人通过整钓鱼竿的动作,表现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抒发出一种孤独与思乡的情感。整首诗简洁而富有层次,情感真挚而细腻,读来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忆西湖:表达对西湖的长期怀念。
- 尽日凭阑楼上望:描述诗人一天都在栏杆上眺望西湖的景色。
- 三三两两钓鱼舟:点出钓鱼小舟的稀疏,营造宁静的氛围。
- 岛屿正清秋:展现了秋天的清爽与宁静。
- 笛声依约芦花里:笛声隐约在芦苇中传来,增添了诗的情趣。
- 白鸟成行忽惊起:鸟群的突然起飞,打破了宁静,表现生命的活力。
- 别来闲整钓鱼竿:表达离别后的闲适与思绪。
- 思入水云寒:思绪飘向清冷的水面,寓意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云寒”比喻环境的清冷与幽静。
- 拟人:白鸟的起飞似乎有情感,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笛声依约”和“白鸟成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西湖的深切怀念,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人生的感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着美丽的自然和诗人的情感寄托。
- 钓鱼舟:代表悠闲的生活方式,体现诗人的闲适心境。
- 笛声:传达出一种宁静和惬意的生活氛围。
- 白鸟:象征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水云:代表自然的清新与诗人内心的寂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钓鱼舟”是指什么?
- A. 游船
- B. 钓鱼的小船
- C. 渔船
-
“笛声依约芦花里”中“依约”的意思是?
- A. 清晰可闻
- B. 隐约可闻
- C. 完全听不见
-
诗人对西湖的情感是?
- A. 厌烦
- B. 怀念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望庐山瀑布》: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侧重于壮丽的山水,与潘阆的细腻情感形成对比。
-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忆馀杭十首 其四》的怀旧情感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名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