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诗八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0 21:30:4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拟古诗八首 其三
作者: 鲍照 〔南北朝〕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石梁有馀劲,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白话文翻译:
年轻的骑士们在幽并之地驰骋,热爱追逐玩乐。
他们佩戴着毡带,背上挂着双鞬,手中握着象弓,身穿雕刻的皮服。
此时,草短兽肥,飞驰的马踏过平坦的土地。
早上游玩在雁门山,晚上又回到楼烦宿营。
石梁依然有余力,惊起的鸟儿无法成群飞翔。
汉人和胡人尚未和谈,边城屡次被攻陷。
请留给我一根白羽毛,我将用它来分割虎竹。
注释:
- 幽并: 指幽州与并州地区。
- 驰逐: 奔跑追逐。
- 毡带: 用毡制成的带子。
- 鞬: 装箭的袋子。
- 象弧: 用象牙制作的弓。
- 雕服: 雕刻装饰的衣服。
- 飞鞚: 跑得快的马鞍。
- 雁门: 雁门关,古代边关之一。
- 楼烦: 楼烦山,古代的一个地名。
- 汉虏: 指汉朝的敌人,主要是北方的匈奴等部落。
- 虎竹: 一种竹子,坚韧有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照(约410年-466年),字明远,南朝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号称“鲍生”。他的诗歌以豪放、清丽见称,常表现出英勇与豪情,尤其擅长描绘边塞生活和战斗场景。
创作背景:
《拟古诗八首》是在南北朝时期,国家动荡,边疆战事频繁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表达了年轻骑士们的豪情壮志以及对战争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南北朝时期边塞骑士的生活,展现出年轻人的勇敢与奔放。开篇的“幽并重骑射”便设定了场景,营造出一种战斗的气氛。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骑士们的装备、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诗人在描写他们游玩的同时,暗含了对边疆战斗的忧虑,尤其是“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两句,直接表明了边疆的动荡。最后的“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则表现了诗人希望以一根羽毛来分割竹子的愿望,暗示了对战斗的渴望与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诗在豪情与忧虑之间找到了平衡,展示了鲍照深厚的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并重骑射: 这里的“幽并”指的是地理位置,重骑射则指骑兵的战斗。
- 少年好驰逐: 描绘年轻人热爱奔跑与追逐的活力。
- 毡带佩双鞬: 描述他们的装备,显示出骑士的身份。
- 象弧插雕服: 进一步细化骑士的武器和服饰,传达出一种英勇的形象。
- 兽肥春草短: 反映出自然环境的变化,春草短可能暗示了战斗的时机。
- 飞鞚越平陆: 表达骑士们在平原上奔跑的情景。
-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描绘了日间游玩和夜宿的生活。
- 石梁有馀劲,惊雀无全目: 通过惊起的鸟来暗示环境的安宁与不安。
-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直接表明战事频繁,国家动荡。
-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通过羽毛与竹子的意象,传达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 比喻: “白羽”与“虎竹”形成鲜明对比,暗含战斗与和平的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骑士的壮阔画面,表达了对边疆战斗的忧虑与对年轻人勇敢追逐理想的赞美,形成了一种豪情与忧虑交织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骑射: 象征着勇敢与冒险。
- 白羽: 寓意着纯洁与希望。
- 虎竹: 代表坚韧与战斗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并”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北方
- B. 西方
- C. 南方
- D. 东方
-
诗中提到的“汉虏”是指什么?
- A. 汉朝的敌人
- B. 汉朝的士兵
- C. 汉朝的人民
- D. 汉朝的将领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忧虑与希望
- C. 悲伤
- D. 平静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鲍照的《拟古诗八首 其三》与李白的《将进酒》均表现出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未来的渴望,但鲍照更多地关注边疆的战斗生活,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豪情与饮酒文化。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鲍照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