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古辞七首 其六》

时间: 2025-01-10 16:53:37

开黛睹容颜,临镜访遥途。

君子事河源,弥祀阙还书。

春风扫地起,飞尘生绮疏。

文袿为谁设,罗帐空卷舒。

不怨身孤寂,但念星隐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开黛睹容颜,临镜访遥途。
君子事河源,弥祀阙还书。
春风扫地起,飞尘生绮疏。
文袿为谁设,罗帐空卷舒。
不怨身孤寂,但念星隐隅。

白话文翻译:

看着眉黛映衬出的容颜,在镜前探访那遥远的旅途。
君子向河源致敬,祭祀的仪式还在继续。
春风吹动,尘土飞扬,掀起了绮丽的纱窗。
华丽的衣裳是为谁而设,罗帐下空荡荡地展开。
我不怨恨孤独寂寞,但常常思念那隐匿的星辰。

注释:

字词注释:

  • 开黛:指眉毛的浓黑,形容女子的美丽。
  • 容颜:容貌、面容。
  • 君子:在这里指品德高尚的人。
  • 河源:指长河的源头,象征着源远流长的传统。
  • 弥祀:祭祀的仪式,表示对先祖的敬仰。
  • 飞尘: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土。
  • 绮疏:精美的纱窗或帷帐。
  • 文袿:华丽的衣服,可能是指女子的衣裳。
  • 罗帐:轻薄的帷帐,象征隔离和孤独。

典故解析:

  • 诗中的“君子事河源”可以看作对古代君子理想的追求,强调对祖先和传统的尊重。河源作为大江的起点,象征着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照(约 414 年—466 年),字明远,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多以豪放、清丽著称,尤其擅长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他的作品常体现出个人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绍古辞》系列诗作是在鲍照生活的动荡时期所创作,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感慨。该诗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追念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孤独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篇以“开黛睹容颜”引入,表现出对自己容颜的欣赏与自信,同时也暗含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接着“临镜访遥途”则交织了对过去旅程的思考,似乎在回忆那些曾经走过的路,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诗中“君子事河源”展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先辈的敬仰,意在强调道德与责任。后面的“春风扫地起”则描绘了春天来临时的生机与活力,然而这种生机并未能冲淡诗人内心的孤寂,“文袿为谁设”更是直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与对陪伴的渴望。

最后两句“不怨身孤寂,但念星隐隅”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虽然不怨恨孤独,但却思念那些隐匿的星辰,象征着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邃,展现了鲍照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开黛睹容颜:描写女性的美丽,表现自我欣赏。
  2. 临镜访遥途:通过镜子思考过去的旅程,暗示对人生的回顾。
  3. 君子事河源: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强调道德责任。
  4. 弥祀阙还书:祭祀仪式的传承,体现对先祖的怀念。
  5. 春风扫地起:春天的气息,生机勃勃的景象。
  6. 飞尘生绮疏:描述春风带来的变化,增添了诗的动感。
  7. 文袿为谁设:对华丽服饰的质疑,反映孤独感。
  8. 罗帐空卷舒:空荡荡的帷帐,象征内心的寂寞。
  9. 不怨身孤寂:接受孤独,但内心仍有渴望。
  10. 但念星隐隅:思念那些隐匿的星星,象征梦想与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风扫地起”,将春风比作清扫者,表现春天的生机。
  • 对仗:如“文袿为谁设,罗帐空卷舒”,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 拟人:春风被赋予了动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与传统的思考,暗示了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黛眉:象征女性的美丽与青春。
  • 镜子:象征自我反思与内心世界。
  • 河源:象征文化和历史的根基。
  • 春风:象征新生与希望。
  • 文袿:象征华丽与虚无。
  • 星辰:象征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开黛睹容颜”中的“黛”指什么?
    A. 眉毛
    B. 眼睛
    C. 起伏
    D. 头发

  2. 诗中“君子事河源”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对金钱的追求
    B.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C. 对朋友的怀念
    D. 对自己容颜的自信

  3. “不怨身孤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孤独的怨恨
    B. 对陪伴的渴望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孤独的接受

答案:

  1. A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白居易
  • 《红楼梦词》曹雪芹

诗词对比:
鲍照与李白的作品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敏感与内心的孤独,但李白的诗更显豪放,而鲍照则细腻柔和。两者在表达孤独和追求美好的主题上存在异曲同工之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歌选》
  • 《鲍照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