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翠岭一千寻,岭上彩云如幄。
云影波光相射,荡楼台春绿。
仙鬟撩鬓倚双扉,窈窕一枝玉。
日暮九疑何处?认舜祠丛竹。
白话文翻译:
青翠的山岭高达一千寻,山顶的彩云宛如华丽的帐幕。
云影与水波相互辉映,春天的楼台被绿意荡漾。
一位仙女轻拂着鬓发,倚靠在双扉之间,犹如一枝美玉般柔美。
黄昏时分,我在九疑山的何处呢?认得那是舜帝祠旁的竹林。
注释:
- 翠岭:形容山岭的青翠,表示高耸入云。
- 一千寻:古代长度单位,约合现代的三米,强调山的高。
- 彩云如幄:形容云彩如同华丽的帐幕,富有想象力。
- 云影波光:云的影子与水面的光辉交相辉映。
- 仙鬟:指仙女的发髻,表现其美丽。
- 窈窕: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 玉:比喻美丽、珍贵。
- 舜祠:舜帝的庙宇,体现对古代圣贤的敬仰。
- 丛竹:竹林的茂密,营造出幽静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廷式,清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历史和人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化的追溯。舜帝是中国古代的贤君,诗中提到舜祠,表达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诗歌鉴赏:
《好事近·湘舟有作》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词作。诗中开篇以“翠岭一千寻”描绘出高耸的山峦,给人以壮丽的视觉冲击。接着“岭上彩云如幄”,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造景观相联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
“云影波光相射,荡楼台春绿”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云影与波光交错,春天的气息在楼台间荡漾,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而“仙鬟撩鬓倚双扉”更是通过描写美丽女子的动作,增添了人文气息,使得诗作不仅仅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描绘上,更渗透了情感与美的欣赏。
最后两句“日暮九疑何处?认舜祠丛竹”,则将视角从大自然收回,带入历史人文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追溯与对文化的敬仰。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使整首词作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生动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岭一千寻:形象化地描绘山的高耸,营造出一种壮丽的景象。
- 岭上彩云如幄:将自然景象比作华丽的帐幕,增添了诗的美感。
- 云影波光相射:描绘出云影与水波的相互映衬,形成动静结合的画面。
- 荡楼台春绿:春天的气息通过绿意传达,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 仙鬟撩鬓倚双扉:描绘女子的姿态优美,传达出一种恬静的美。
- 窈窕一枝玉:将女子比作美玉,突显其美丽的气质。
- 日暮九疑何处: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惆怅。
- 认舜祠丛竹:通过历史文化的提及,使读者产生对传统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彩云如幄”,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仙鬟撩鬓”,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与动作。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历史文化的追忆,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它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生与历史的思考,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岭:象征自然的雄伟与美丽。
- 彩云:代表变化与梦幻。
- 波光: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光辉。
- 舜祠:象征对历史的敬仰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舜祠”是指谁的庙宇?
- A. 轩辕黄帝
- B. 舜帝
- C. 唐太宗
- D. 孔子
-
诗中的“翠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河流
- B. 山岭
- C. 城市
- D. 草原
-
“仙鬟撩鬓倚双扉”中,仙鬟指的是?
- A. 仙女的头发
- B. 仙人的衣服
- C. 仙境的风景
- D. 仙人的住所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写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
- 《望岳》:同样以山为主题,但表现的情感更为豪放,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文廷式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好事近·湘舟有作》的意境与内涵,还能在互动学习中巩固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