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治遗草虫枕屏》
时间: 2024-12-31 19:48: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叔治遗草虫枕屏
作者:梅尧臣 〔宋代〕
世传毗陵画,妙绝僧居宁。
不为权贵逼,所与乃忘形。
英机三尺素,落笔酒未醒。
忽为双飞蜂,忽就一蜻蜓。
螳蜋相拒立,促织如可听。
蚣蝑与蝼蝈,行跃势未停。
竹蝉及鬼蝶,飘飘翻翅翮。
蚊虻亦具体,纤悉皆可名。
广宗潘叔治,持作枕间屏。
我行因以赠,益见双眉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毗陵地区的画作,称其技艺高超,特别是寺庙中的画作,令人叹为观止。画家并不为权贵所迫,创作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忘却了世俗的纷扰。艺术家在创作时如同酒未醒,心中灵感如泉涌,笔下时而出现双飞的蜜蜂,时而又变成一只蜻蜓。画中有螳螂相互对峙,促织的鸣叫声犹如耳边可闻。画面上还有蜈蚣与蝼蛄,跃动的姿态生动无比。竹蝉与鬼蝶在空中翩翩飞舞,蚊子和虻虫的形态也细致入微,令人惊叹。广宗的潘叔治把这些画作制成屏风,放在枕边作为装饰。我因而赠送给他这幅作品,更加显得他的双眉清秀。
注释:
- 毗陵:古地名,今江苏省常州市。
- 妙绝:极其精妙,无法比拟。
- 权贵:指有权势和财富的人。
- 英机:才华和灵感。
- 三尺素:指画纸的长度,三尺就是一尺约为24厘米。
- 蜻蜓:一种昆虫,飞行灵活。
- 螳蜋:指螳螂,捕虫的昆虫。
- 促织:蟋蟀,鸣叫的昆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脱俗,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及对自然的观察。诗中提到的绘画技艺显示了当时文化艺术的繁荣,以及作者与画家潘叔治的友谊。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叔治遗草虫枕屏》是一首充满生机的诗作,展现了他对自然和艺术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提及毗陵的画作,立即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画中昆虫的各种姿态,仿佛让人置身于画作之中。诗人强调画家的创作自由,表明艺术应不受外界束缚,强调了艺术创作与个人内心状态的关系。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昆虫的细致描写,表现了生动的自然景象,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寓意着艺术的细腻与丰富。画中那些生动的形象,如双飞的蜜蜂、蜻蜓、螳螂等,不仅是对自然的再现,也象征着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自由。最后,诗人因画作赠送给潘叔治,展现了友谊与美的分享,传递出一种清新脱俗的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传毗陵画,妙绝僧居宁。:开头提到毗陵的画作,表达其巧妙,尤其是在寺庙中的作品。
- 不为权贵逼,所与乃忘形。:画作不受权贵的影响,画家在创作时忘却一切。
- 英机三尺素,落笔酒未醒。:画家的灵感在纸上流淌,仿佛刚喝酒未醒,思绪依然清晰。
- 忽为双飞蜂,忽就一蜻蜓。:描绘了画作中生动的昆虫形象,显示出创作的灵动。
- 螳蜋相拒立,促织如可听。:细致描写了画中昆虫的互动,仿佛能听到声音。
- 蚣蝑与蝼蝈,行跃势未停。:描写了蜈蚣和蝼蛄的生动跳跃。
- 竹蝉及鬼蝶,飘飘翻翅翮。:表现了竹蝉与鬼蝶轻盈飞舞的姿态。
- 蚊虻亦具体,纤悉皆可名。:连蚊子与虻虫的细节也一一展现,显示出画作的细腻。
- 广宗潘叔治,持作枕间屏。:提到画家潘叔治将这些作品制成屏风。
- 我行因以赠,益见双眉清。:最后,诗人赠送画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欣赏。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昆虫的生动描写比喻艺术创作的灵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昆虫如同有生命的存在,赋予其情感和动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与赞美,强调艺术应追求自由与细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艺术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昆虫: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画作:代表艺术的自由与灵感。
- 屏风:象征友谊和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画作来自哪个地方?
- A. 苏州
- B. 毗陵
- C. 杭州
-
诗人认为艺术创作应该受什么影响?
- A. 权贵
- B. 自由
- C. 社会
-
诗中提到的昆虫有哪些?
- A. 蜻蜓、蝼蛄
- B. 蚊子、蜈蚣
- C. 以上都是
答案:
- B. 毗陵
- B. 自由
- C. 以上都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苏轼《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鸟鸣涧》在描写自然和生命的细腻上有相似之处,但梅尧臣更侧重于艺术创作的自由与细腻,而王维则更关注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