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堰下王君玉饯王仲仪赴渭州经略席上命赋》
时间: 2024-12-31 14:05: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破河西寇,朝廷尚有忧。
淮南命儒帅,塞上足封侯。
莫擐黄金甲,须存百胜谋。
昔尝经黠虏,今去正防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当时河西地区尚未平定,朝廷对此感到忧虑。淮南地区已经任命了文人作为领袖,而边塞地区则有许多有功之士可以封侯。不要轻易穿上金甲(象征武装),而应当存留百胜之计。过去曾经对付狡诈的敌人,现在出征是为了防备秋季的攻击。
注释:
- 河西寇:指的是侵扰河西地区的敌人。
- 朝廷尚有忧:朝廷对于边境的安危依然感到担忧。
- 淮南命儒帅:在淮南地区任命文人作为指挥。
- 塞上足封侯:边疆地区有足够的功勋可以封侯。
- 莫擐黄金甲:不要轻易穿上黄金铠甲,象征轻敌。
- 须存百胜谋:应当准备周全的军事策略。
- 昔尝经黠虏:过去曾经与狡猾的敌人交锋。
- 今去正防秋:现在出征是为了防备秋季的敌人侵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云峰,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翰林学士,通晓诗文,作品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以及对军事准备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对时局的敏锐观察。诗中开头的“未破河西寇”即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当前局势的担忧,展现出紧迫感。随后的“朝廷尚有忧”则更加深化了这种忧虑,表达了对朝廷决策的关注。第二联通过“淮南命儒帅”和“塞上足封侯”两句,展现出当时朝廷对军事和政治的重视,强调了文人和武将的重要性。
在全诗中,诗人强调了战争中的策略与智慧,尤其是“莫擐黄金甲,须存百胜谋”。这句提醒人们在面对外敌时,不能单凭武力而应更加注重战略的制定。最后一句“昔尝经黠虏,今去正防秋”则传达了对历史的回顾与警惕,表明了诗人对敌人狡诈本性的清醒认知。
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历史的沉重感,也有对未来的警醒,展现了梅尧臣作为一位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破河西寇:指河西地区的敌人尚未被打败,暗示当前局势严峻。
- 朝廷尚有忧: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反映出国家安全问题。
- 淮南命儒帅:说明在政治上重视文人的作用,体现了治国理政的思路。
- 塞上足封侯:强调边疆将领的功勋,凸显对其的重视。
- 莫擐黄金甲:警示不要轻易自满,要保持警惕。
- 须存百胜谋:强调战争中策略的重要性。
- 昔尝经黠虏:回顾过去的战争经历,警示后人。
- 今去正防秋:表明此次出征的目的,防止敌人的秋季袭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未破河西寇,朝廷尚有忧”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隐喻:如“黄金甲”象征武装,暗含对敌人的警惕。
- 排比:通过“莫擐黄金甲,须存百胜谋”形成排比结构,强调诗人对军事策略的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述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深思,强调了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和历史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西:象征外敌侵扰的边疆。
- 黄金甲:象征武力和轻敌的态度。
- 百胜谋:象征深思熟虑的军事策略。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士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河西寇”指的是哪里?
- A. 河东
- B. 河西
- C. 淮南
- D. 塞上
-
诗人对朝廷的态度是?
- A. 满不在乎
- B. 深感忧虑
- C. 赞美
- D. 忽视
-
“莫擐黄金甲”中的“黄金甲”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武力
- C. 智慧
- D. 责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出塞》与梅尧臣的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关注边疆军事,但王昌龄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梅尧臣则更强调对国家的责任与策略。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