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其四》

时间: 2025-01-14 21:46:45

手弄生绡团扇。

风动藕花乡遍。

病后减容光,羞说芙蓉娇面。

斜掩。

斜掩。

恐被采莲人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其四
手弄生绡团扇。
风动藕花乡遍。
病后减容光,
羞说芙蓉娇面。
斜掩。斜掩。
恐被采莲人见。


白话文翻译:

我轻轻摇动手中的绡制团扇,
微风拂过,藕花的香气弥漫开来。
生病后我的脸色减退了光彩,
羞于提起那娇美的芙蓉花般的面容。
我小心地遮掩着,
害怕被采莲的人看到。


注释:

  • 生绡:一种轻薄的丝绸,通常用于制作扇子。
  • 团扇:圆形的扇子,古人常用以扇风或作装饰。
  • 藕花:莲藕开出的花,象征着清丽、高洁。
  • 病后:指身心受到影响后,面容失去光彩。
  • 芙蓉:即荷花,形容女子的美丽。
  • 斜掩:轻轻地遮掩,表现出一种娇羞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宗婉(生卒年不详),清代女词人,善于写词,风格清丽,情感细腻。她的作品多描绘女性的情感与生活,展现了女性特有的柔美与敏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清代,正值女性地位逐渐提升的时期,宗婉通过此词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对自身变化的感慨,反映了当时女性面对外界关注的复杂心理。


诗歌鉴赏:

《如梦令 其四》以女性的视角抒写内心的柔情与脆弱,言辞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的开头,作者以“手弄生绡团扇”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扇子的轻盈与夏日的清凉,仿佛在一瞬间带我们进入了那宁静的藕花乡。风轻轻一吹,藕花的香气扑鼻而来,这一画面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还暗示了内心的波动与情感的交融。

接着,作者提到“病后减容光”,这里的“病”不仅是身体的虚弱,也象征着内心的失落与不安。面容的减退让她感到羞愧,尤其是与“芙蓉娇面”相对比时,这种自卑感愈发明显。芙蓉象征着美丽、纯洁,而她的自我意识却在病痛中黯淡无光。

最后的“斜掩,斜掩”更是生动地表现了她的羞怯与不安,似乎在害怕被“采莲人”看到,暗示着她对外界目光的敏感与恐惧。这不仅是对自身美丽的保护,更是一种对世俗审视的抵触。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女性在美与自我、外界与内心之间的矛盾与挣扎,是一幅生动的古代女性情感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手弄生绡团扇:描绘了作者的轻柔动作,生绡的扇子象征着温婉和细腻。
  2. 风动藕花乡遍:藕花的香气随风飘散,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3. 病后减容光:暗示作者因病而失去美丽,表现出对自己容貌的自卑。
  4. 羞说芙蓉娇面:相较于美丽的荷花,作者感到自己的容颜黯然失色。
  5. 斜掩。斜掩。:反复的动作,强调了内心的羞怯和不安。
  6. 恐被采莲人见:隐喻着对外界目光的敏感与惧怕,表现出女性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的容貌比喻为“芙蓉”,增加了意象的美感。
  • 拟人:风动藕花,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斜掩”重复,增加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该诗表达了女性对自身美丽的感慨与对外界目光的敏感,反映了内心的脆弱与羞涩,展现了女性在美与自我认同之间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生绡团扇:象征女性的柔美与优雅。
  • 藕花:象征纯洁、高洁的美。
  • 病后容光:展示内心的脆弱与不安。
  • 芙蓉:代表理想中的美,与现实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生绡团扇”象征什么?
    A) 优雅
    B) 疲惫
    C) 丑陋

  2. “病后减容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自信
    B) 自卑
    C) 开心

  3. “斜掩”重复出现,表现了什么心理?
    A) 安心
    B) 恐惧与羞怯
    C) 骄傲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女性情感与内心的细腻。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表达对爱情的感慨,风格相近。

诗词对比:

  • 宗婉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反映了女性的情感,宗婉更侧重于内心的脆弱,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对爱情的追求与失落。两者在语言风格上都充满了细腻的描写,但情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宗婉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