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钩月刺开云空。帘外紫薇影重。我也忆当初,听彻红楼狞凤。都梦。都梦。一样悄然情动。
白话文翻译:
钩状的月亮刺破了空中的云朵,窗帘外紫薇的影子显得格外浓重。我也回忆起当初,听到红楼中那狞厉的凤凰声响。都是梦,都是梦,情愫依然悄然涌动。
注释:
- 钩月:指新月,形状如钩。
- 刺开:形容月光照亮,像刺破一样。
- 云空:天空中的云朵。
- 帘外:窗帘外面。
- 紫薇:一种花,象征美丽与思念。
- 红楼:指《红楼梦》,暗示往事与美好记忆。
- 狞凤:指狞厉的凤,象征凶险或特殊的感情。
- 都梦:指一切皆为梦境,反映一种虚幻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世祥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蕴含着对人生、爱情的深刻思考,兼具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独坐梅木山,目光所及的景象引发了他对过往的追忆,交织着梦幻与现实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紫薇和红楼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开篇的“钩月刺开云空”不仅描绘了夜空的美丽,更暗示了觉醒与思考的时刻。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孤独,而“帘外紫薇影重”则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外部世界的景象结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共鸣。接下来的回忆部分,诗人提及“红楼狞凤”,不仅是对青春往事的追忆,更深层地反映了对当下生活的感慨。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流畅,情感上却深刻复杂,反映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结尾的“都梦”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暗示生活的虚幻与情感的真实交织,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钩月刺开云空:月亮如钩,照亮了云彩,象征着思绪的清晰与觉醒。
- 帘外紫薇影重:窗外的紫薇花影,暗示着思念的沉重与缠绵。
- 我也忆当初:诗人开始回忆过去,表露出对旧时光的怀念。
- 听彻红楼狞凤:提到《红楼梦》,将个人情感与文学经典相连,增加了诗的文化深度。
- 都梦。都梦。:反复强调,梦境与现实交错,情感的真挚与虚幻并存。
- 一样悄然情动:情感依然在内心悄然流动,尽管时光已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钩月”比喻月亮的形状,生动形象。
- 拟人:如“影重”,赋予花影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月光、花影和回忆的描绘,传达了对往昔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人们在时光流逝中对情感的深刻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钩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紫薇:美好记忆的象征。
- 红楼:文化和情感的交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钩月”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新月
- C. 星星
- D. 云彩
- “帘外紫薇影重”中,“影重”意味着什么?
- A. 花影轻盈
- B. 思念沉重
- C. 影子模糊
- D. 现实清晰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生活的快乐
- B. 对往昔的怀念
- C. 对未来的预想
- D. 对友情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陈世祥的作品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悟,而李清照则更多表达了对爱情的执念与追忆。两者均通过梦境的象征手法,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内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