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夜久蜡堆红泪,
渐觉新寒侵被。
冷雨更凄风,
又是去年滋味。
无寐,无寐,
画角南楼吹未。
白话文翻译:
夜深了,蜡烛的泪滴如红色的泪水,
渐渐感觉到新一轮的寒冷侵入被窝。
冷雨更添凄风,
又回想起去年的滋味。
辗转难眠,辗转难眠,
画角在南楼的角落里还未停止吹奏。
注释:
- 夜久:夜晚已经很久。
- 蜡堆红泪:形容蜡烛燃烧时流出的蜡油如同红色的眼泪。
- 新寒:新来的寒冷。
- 侵被:侵入被子,表示寒冷入侵。
- 冷雨更凄风:冷雨和凄厉的风相互交织,造成一种凄凉的感觉。
- 滋味:指的是往年的情感体验。
- 无寐:无法入睡。
- 画角:一种乐器,通常在古代用来吹奏,象征孤独的心情。
典故解析:
“画角”是一种古典乐器,多用于传达悲凉的情感。在中国古诗词中,乐器常常用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吕碧城(公元1690年—1754年),字佩弦,号青云,清代女诗人,精通诗词,才情横溢,作品多描写女性情感与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写于作者的某个冬夜,表达了对往年情感的怀念以及对孤独和寒冷的感受,体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情感孤独。
诗歌鉴赏:
《如梦令》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深夜时分的孤独与思念。首句“夜久蜡堆红泪”,用蜡烛的泪滴来象征内心的孤独和悲伤,突显了夜深人静时的寂寞感。接着“渐觉新寒侵被”,描绘出身体被寒冷侵袭的感觉,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冷雨与凄风的描写,使得整个氛围更加沉重,回忆起“去年滋味”时,仿佛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无奈。最后的“无寐,无寐”,反复强调了失眠的状态,表现了内心的苦闷与孤独,而“画角南楼吹未”则以乐器的声音象征着思念的延续。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深,蜡烛的泪水如同红色的眼泪流淌,暗喻着内心的悲伤。
- 渐渐感到新一轮的寒冷侵入被窝,表现出对冬季的无奈和不适。
- 冷雨和凄风交织,构成了一种更加凄凉的氛围。
- 回想起往年的情感,感叹时光的流逝和情感的重现。
- 表达辗转难眠的状态,强调了孤独与思念。
- 提到乐器的声音,象征着思念的延续和孤独的伴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烛的泪水比作红泪,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拟人:通过“冷雨更凄风”展现自然的情感,与人的情感相呼应。
- 对仗:如“无寐,无寐”形成对句,增强了情感的重复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往年情感的怀念与对孤独、寒冷的无奈感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细腻与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烛: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孤独。
- 寒冷:代表着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无情。
- 雨与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复杂。
- 乐器:象征着思念与孤独的伴随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蜡堆红泪”指的是什么?
A. 眼泪
B. 蜡烛
C. 花瓣
D. 红酒 -
“无寐”的意思是:
A. 有梦
B. 无法入睡
C. 睡得很好
D. 失去记忆 -
诗中提到的“画角”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花
C. 一种食物
D. 一种服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梦江南》
诗词对比: 比较吕碧城的《如梦令》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词都表现了女性在情感上的孤独与思念,但吕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环境的描写,而李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吕碧城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