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1 11:42: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三首 其三
作者: 项鸿祚 〔清代〕
清芬透甲,记新橙初擘,去年时候。
只怕匆匆秋又老,篱菊满园铺绣。
雨后曾移,霜丛小摘,携得香盈袖。
有人消渴,夜寒犹殢杯酒。
应怪酸也如梅,黄才胜橘,搓了还重嗅。
惯识书生滋味冷,齿软不禁眉皱。
却到而今,宿酲自解,谁管吟诗瘦。
并刀似水,破来长忆纤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境透出清雅的芬芳,想起去年新鲜的橙子刚被切开的时候。
只担心匆匆的秋天又要老去,满园的菊花如绣般铺展。
雨后曾摘下霜中的小花,香气满袖。
有人在夜寒中感到口渴,仍旧贪杯饮酒。
应该怨恨酸味如梅,只有黄橙胜过橘子,捏了还要细细回味。
习惯了书生的冷清滋味,软齿之下不禁皱眉。
然而到了如今,宿醉已解,谁还在意吟诗的瘦弱?
刀似水般的回忆,破开了对那纤手的长久思念。
注释
- 清芬透甲:清香透过衣甲,形容香气扑鼻。
- 新橙:新鲜的橙子,象征着新鲜事物的开始。
- 匆匆秋又老:秋天来得快,感叹时间的流逝。
- 篱菊:篱笆旁的菊花,象征自然的恬静与美丽。
- 消渴:口渴,渴望饮酒解渴。
- 刀似水:比喻思念如水般细腻且绵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鸿祚,清代著名诗人,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其作品多描绘山水、花鸟,情感细腻,风格清新。其诗歌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充满了生活的感悟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开篇“清芬透甲,记新橙初擘”,让人仿佛闻到了新鲜橙子的香气,勾起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而“只怕匆匆秋又老,篱菊满园铺绣”,则通过对秋天的描绘,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诗中通过“雨后曾移,霜丛小摘,携得香盈袖”展现了细腻的生活场景,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接着,诗人反思自己在夜寒中饮酒的状态,表达了对生活的惆怅与迷茫。
“应怪酸也如梅,黄才胜橘,搓了还重嗅”这一句,生动地表现了对酸甜味道的思索,既有对美好回忆的追寻,也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不舍。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充满了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芬透甲:形容香气清新,令人陶醉。
- 记新橙初擘:回忆起去年新鲜橙子刚被切开时的情景。
- 只怕匆匆秋又老:感叹时光飞逝,秋天来得太快。
- 篱菊满园铺绣:菊花盛开如绣,表现自然之美。
- 雨后曾移,霜丛小摘,携得香盈袖:细腻描绘生活的乐趣。
- 有人消渴,夜寒犹殢杯酒:夜寒中仍有人醉酒,描写孤独感。
- 应怪酸也如梅,黄才胜橘:思考味道,感受到酸甜的对比。
- 惯识书生滋味冷,齿软不禁眉皱:反映书生的苦涩与困惑。
- 却到而今,宿酲自解,谁管吟诗瘦:宿醉不再,诗意渐薄。
- 并刀似水,破来长忆纤手:回忆如水般细腻,思念那纤细的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刀似水”,形象生动。
- 拟人:如“夜寒犹殢杯酒”,赋予酒以情感。
- 对仗:如“清芬透甲,记新橙初擘”,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情感基调温柔而淡淡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橙:象征新鲜与美好。
- 篱菊:代表自然的恬静与美丽。
- 宿醉:象征生活的迷茫与无奈。
- 纤手:象征对往昔的怀念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新橙”象征着什么?
A) 旧事物
B) 新鲜事物
C) 宿醉
D) 酸梅 -
“只怕匆匆秋又老”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感慨?
A) 年龄的增长
B) 季节变化
C) 友情的破裂
D) 爱情的消逝 -
诗中“并刀似水”是用来比喻什么?
A) 时光流逝
B) 思念的感觉
C) 自然的美
D) 书生的冷清
答案
- B) 新鲜事物
- B) 季节变化
- B) 思念的感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苏轼与项鸿祚的作品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光的感慨,苏轼更倾向于豪放与洒脱,而项鸿祚则细腻而柔和,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项鸿祚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