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鸡声》
时间: 2025-01-04 10:19: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陵王 鸡声
作者: 沈鹊应 〔清代〕
梦初阁。残卷馀醒尚著。
纱窗外,晴报远钟,曙色阴阴透帘幕。
醒来夜情恶。更听胶胶声作。
中心惊,颠倒著衣,却被苍蝇弄听错。
长鸣意谁托。甚风雨凄凄,都未忘却。
宁同宛转调弦索。惊茅店羁旅,金闺朝士,一例繁雄并冷落。
底更促梳掠。寂寞。岂漂泊。
搅无睡残更,翻依鸣柝。
同声唱晓天涯各。怅问寝犹隔,栉笄如昨。
干卿何事,向耳畔,触悲乐。
白话文翻译:
在梦初阁,我的残卷尚未完全醒来。
纱窗外,晴空传来远处的钟声,曙光透过帘幕,阴影隐隐。
醒来时心情极差,听到那胶胶的声音。
心中惊慌,忙乱地穿衣,却被苍蝇的声音弄错了。
长鸣的声音,是谁在寄托呢?即使风雨凄切,也未曾忘却。
不如那宛转的弦乐。惊醒在茅店里,旅途的苦寒,金闺里的朝士,都同样繁华却冷清。
更何况这梳妆的匆忙,寂寞得令人无法忍受。
搅扰着我无法入睡的更鼓,翻身听到鸣柝声。
同样的声音在天涯各自唱响,怅然问道,寝室依然隔着,梳妆如昨。
你为何在耳边,触动我悲欢的情绪?
注释:
- 梦初阁:梦中的初阁,象征着美好的幻想和意境。
- 残卷:指未读完的书卷,象征着未了的情思。
- 胶胶声:指鸡鸣声,带有一种重复的声响。
- 鸣柝:是古代用来报时的器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鹊应,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其作品常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受,尤其是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兰陵王 鸡声》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思绪。开篇描绘了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诗人虽在梦中,却被鸡鸣声唤醒,打破了宁静。诗中多次提到的“胶胶声”,不仅是对鸡鸣的直接描绘,更象征着生活中那些反复而琐碎的事情,让人觉得烦躁和无奈。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孤独的旅人和冷清的金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社会的繁华背后藏匿的寂寞。诗中“长鸣意谁托”,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既有对他人寄托的期待,又有对自身困境的无奈。
最后,诗人以“干卿何事,向耳畔,触悲乐”收尾,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生活的琐碎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深刻的情感共鸣。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敏感与思考,展现了清代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梦初阁:开篇即引入梦的意象,营造一种朦胧的氛围。
- 残卷馀醒尚著:表明了梦境与现实尚未完全分开。
- 纱窗外,晴报远钟:描绘清晨的宁静与晨钟的响起。
- 醒来夜情恶:体现诗人心情的不美好,因鸡鸣而惊醒。
- 长鸣意谁托:引发对声音来源的思考,暗含孤独感。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鸡鸣声拟人化,赋予情感。
- 对仗:如“惊茅店羁旅,金闺朝士”,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孤独的旅途与清晨的鸡鸣,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索,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个人情感的细腻观察。
意象分析:
- 鸡鸣:象征清晨的到来,也暗示着生活的琐碎与无奈。
- 梦境: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冲突。
- 纱窗:象征着隔离与保护,体现了内心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胶胶声”指的是什么?
- A. 雨声
- B. 鸡鸣声
- C. 风声
-
诗人醒来时的心情如何?
- A. 愉快
- B. 恶劣
- C. 中立
-
“宁同宛转调弦索”意指:
- A. 喜悦
- B. 忧伤
- C. 新的开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春望》杜甫: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沈鹊应的《鸡声》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孤独与思乡的感受,但前者更侧重于旅途的孤独,后者则强调夜晚的宁静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沈鹊应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