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殢人娇》

时间: 2025-01-08 00:11:28

玉树微凉,渐觉银河影转。

林叶静、疏红欲遍。

朱帘细雨,尚迟留归燕。

嘉庆日、多少世人良愿。

楚竹惊鸾,秦筝起雁。

萦舞袖、急翻罗荐。

云回一曲,更轻栊檀板。

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殢人娇
作者:晏殊

玉树微凉,渐觉银河影转。
林叶静疏红欲遍。
朱帘细雨,尚迟留归燕。
嘉庆日多少世人良愿。
楚竹惊鸾,秦筝起雁。
萦舞袖急翻罗荐。
云回一曲,更轻栊檀板。
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的宁静与美好,伴随着微凉的空气,仿佛银河的影子在转动。林中的树叶静静地、稀疏地开始泛红,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细雨洒落在朱色的帘子上,燕子们还迟迟未归。这个佳庆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美好愿望呢?楚地的竹子惊动了鸣鸾,秦地的筝声唤起了大雁。舞者的袖子急促翻飞着罗裙,悠扬的曲调从云间回荡,更轻盈地敲打着檀板。香烛的烟雾飘远,象征着祝寿的愿望无尽无休。

注释

字词注释:

  • 殢人娇:指的是使人陶醉的美好事物。
  • 银河影转:形容星空的变化。
  • 朱帘:指红色的帘子。
  • 良愿:美好的愿望。
  • 楚竹秦筝:分别指楚地的竹子和秦地的筝,象征南北文化的结合。

典故解析:

  • 银河: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美好和遥远的梦想。
  • 楚竹、秦筝:表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仲明,号小山,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他在词的创作上形成了“婉约”的风格,语言清新,意境优美。

创作背景:
《殢人娇》创作于北宋的一个秋天,诗中借秋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愿望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诗歌鉴赏

《殢人娇》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词作,晏殊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初秋时节的美景与人们内心的宁静。词中“玉树微凉,渐觉银河影转”,通过清新而凉爽的气息引入读者的视野,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静谧的秋日午后。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将视线转向了自然界的变化,静疏的红叶、细雨、归燕,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楚竹惊鸾,秦筝起雁”,这句将南北文化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最后以“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结束,诗人以香烛的烟雾象征祝福的延续,体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愿。

整首词以优雅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愿望的追求,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传达了一种深刻而悠远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树微凉,渐觉银河影转:描绘秋日的微凉气息,银河的影子仿佛在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林叶静疏红欲遍:树叶开始逐渐变红,预示着秋天的来临。
  • 朱帘细雨,尚迟留归燕:细雨打在红色的帘子上,燕子们还没回来,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孤寂感。
  • 嘉庆日多少世人良愿: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里,多少人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涌动。
  • 楚竹惊鸾,秦筝起雁:南北文化的交融,音乐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萦舞袖急翻罗荐:舞者的裙摆轻盈舞动,描绘出一种生动的场景。
  • 云回一曲,更轻栊檀板:悠扬的乐曲在云间回荡,轻盈的节奏令人陶醉。
  • 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香烛的烟雾象征着祝愿的延续,愿望无尽无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河、香炷等自然元素与人们的情感相结合,增强了意境。
  • 拟人:通过“惊鸾”、“起雁”等描写,使自然界有了生命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秋日的美景,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时光的感慨,传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树:象征高洁、清新。
  • 银河:象征梦幻与远方的追求。
  • 朱帘:象征温暖与安宁。
  • 楚竹、秦筝:象征文化的交融与交流。
  • 香炷:象征祝福与美好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玉树微凉”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特征?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楚竹惊鸾,秦筝起雁”中的“楚竹”与“秦筝”分别代表哪个地域的文化?

    • A. 东西南北
    • B. 南北
    • C. 中原
    • D. 海外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诗词对比:

  • 晏殊《殢人娇》 vs 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是婉约派的代表,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后者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晏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