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笛令》
时间: 2025-01-17 09:15:22意思解释
鼓笛令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宝犀未解心先透。恼杀人远山微皱。意淡言疏情最厚。枉教作著行官柳。小雨勒花时候。抱琵琶为谁清瘦。翡翠金笼思珍偶。忽拚与山鸡僝僽。
白话文翻译:
宝犀的乐器还未真正奏响,但我的心意已经先行传达。远方的山峦在我的愁绪中轻轻皱起,心中愁苦,言语虽淡却情感最为深厚。无用地让这行官的柳树成为我怀念的对象。细雨中,花儿正是盛开的时节,抱着琵琶的我,究竟是为了谁而显得清瘦呢?在这翡翠金笼中的思念里,我想念着我的珍贵伴侣,忽然之间,我又与那山鸡一起欢舞。
注释:
- 宝犀: 指一种珍贵的乐器,象征着心意和情感。
- 远山微皱: 用“皱”字形容山的轮廓,暗示情绪的波动。
- 行官柳: 行官柳是古代时人们常用来寄托思念的植物。
- 琵琶: 一种传统的弦乐器,代表着音乐和情感寄托。
- 翡翠金笼: 形容珍贵的事物或者对某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滨,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在诗词方面造诣颇高,尤其以豪放清新、情感细腻著称。黄庭坚的诗风与苏轼相近,常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深邃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时期正值北宋盛世,诗人在此背景下受到繁荣的文化氛围影响,诗中充满了对情感的细腻描摹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人通过音乐、自然等元素表达自己对情感的诉说与思索。
诗歌鉴赏:
《鼓笛令》是一首情感丰富的作品,诗人通过对乐器和自然景物的描绘,将复杂的内心情感化为生动的意象。开篇即以“宝犀未解心先透”展现情感的急切与迫切,乐器虽未奏响,但诗人心中的情感早已流露。这种情感的传递在后面的描写中愈发明显,远山的微皱、柳树的寄托,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深情。诗人以琵琶为媒介,表达对某个特定人的怀念,显示了他对于情感的执着与深邃。同时,结尾处“与山鸡僝僽”的画面,带着一种轻松的转折,似乎在传达一种对生活的调侃与豁达。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既细腻又丰富,展现了黄庭坚深厚的艺术功底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宝犀未解心先透”:乐器尚未奏响,内心的情感却已流露。
- “恼杀人远山微皱”:愁苦之情使得远山的轮廓似乎都因之而轻皱。
- “意淡言疏情最厚”:虽然言语淡薄,情感却是最为深厚的。
- “枉教作著行官柳”:无用地让行官柳成为思念的寄托。
- “小雨勒花时候”:细雨中正是花儿盛开的时节。
- “抱琵琶为谁清瘦”:抱着琵琶的我,究竟为谁而显得清瘦。
- “翡翠金笼思珍偶”:在翡翠金笼中,思念着珍贵的伴侣。
- “忽拚与山鸡僝僽”:突然之间,与山鸡一同欢舞,转向生活的轻松。
-
修辞手法:
- 比喻: “宝犀”作为乐器,比喻情感的表达。
- 拟人: “远山微皱”使山也有了人的情感反应。
- 对仗: 整首诗在句式上都有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作通过对乐器、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情感的细腻思考与对生活的哲理反思,同时也展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怀念。
意象分析:
- 宝犀: 象征情感的传递与音乐的寄托。
- 远山: 代表思念的对象,带有愁苦的情绪。
- 行官柳: 寄托思念的对象,象征着离别与期盼。
- 琵琶: 象征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音乐的共鸣。
- 翡翠金笼: 表达对珍贵之物的向往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宝犀未解心先透”中“宝犀”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动物
B. 一种乐器
C. 一种花卉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行官柳”主要是用来表达什么? A. 喜悦
B. 思念
C. 愤怒
答案: B -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轻松愉快
B. 忧伤怀念
C. 无奈放弃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与黄庭坚《鼓笛令》:两首诗均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思念之情,但李白更为直白,而黄庭坚则细腻婉约。
-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涉及琵琶,有着对音乐的深刻体验与情感的共鸣,但白居易更为叙事,而黄庭坚则是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黄庭坚全集》
- 《唐宋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