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州挽词二首》

时间: 2025-01-04 13:01:54

循吏功名两汉中,平生风义最雍容。

鱼游濠上方云乐,鹏在承尘忽告凶。

挂剑自知吾已许,脱骖不为涕无从。

百年穷达都归尽,淮水空围墓上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濠州挽词二首
作者: 黄庭坚

循吏功名两汉中,
平生风义最雍容。
鱼游濠上方云乐,
鹏在承尘忽告凶。
挂剑自知吾已许,
脱骖不为涕无从。
百年穷达都归尽,
淮水空围墓上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有作为的官员的生平和荣辱。诗人认为,古代汉朝的官员中,循吏的功名最为显赫。而在他的一生中,风义和气节最为重要。诗中提到,鱼在濠水中自由游弋,显得乐而安逸,而鹏鸟在尘埃中忽然告知了不幸的消息。挂剑的决心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许诺,虽然脱下车马,却不因泪水而无所依依。人生的得失终究会归于尘土,唯有淮水依旧环绕着墓上的松树。

注释:

  • 循吏:指廉洁奉公、循规蹈矩的官吏。
  • 平生:一生,生平。
  • 风义:风范和义气,这里指品德与声望。
  • :传说中的大鸟,象征高远的志向。
  • :古代一种马,指乘坐的马。
  • 穷达:贫穷与富贵,成就与失败。
  • 淮水:指淮河,象征生命的流逝和归宿。

典故解析:

  • 两汉:指汉朝,特别是东汉,以其政治清明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 :出自《庄子》,象征志向高远。
  • 淮水:淮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常被用作象征生命与死亡的交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豪放、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庭坚的好友李濠州去世之际,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怀念与追悼。李濠州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官员,生前与黄庭坚交情深厚,诗中通过对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对生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李濠州挽词二首》以沉重的笔调和深切的情感,刻画了一个理想中的官员形象。诗的开头通过描绘循吏的功名,将李濠州的生平与古代贤士相提并论,突显其道德风范和为官的清白。这种对比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李濠州的崇高,也引发了对历史的反思。

接下来的意象“鱼游濠上”与“鹏在承尘”形成鲜明对照,前者象征着生活的安逸与快乐,后者则暗示了命运的无常和忧虑,揭示了人生的两面性。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将李濠州的人生经历与自然界的变化相连接,表现出对朋友的哀悼与对生命的思考。

最后两句“百年穷达都归尽,淮水空围墓上松”以自然景象作结,既是对死亡的接受,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淮水环绕墓地的松树,既象征着李濠州的永恒,也暗示着世事无常,人生如梦,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循吏功名两汉中:指古代汉朝的清白官员,强调李濠州的高尚品德。
  2. 平生风义最雍容:生平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风范和气节。
  3. 鱼游濠上方云乐: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象征着安逸的生活。
  4. 鹏在承尘忽告凶:鹏鸟在尘世中突然传来不幸的消息,暗示命运的变幻。
  5. 挂剑自知吾已许:表示内心的决心与责任感。
  6. 脱骖不为涕无从:虽然卸下车马,但并不因泪水而失去方向。
  7. 百年穷达都归尽:无论穷富,最终都将归于尘土。
  8. 淮水空围墓上松:淮水环绕着墓地的松树,象征着生命的归宿与永恒。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鱼与鹏的对比,体现了生活的安逸与命运的无常。
  • 象征:淮水和松树象征着人生的流逝和记忆的永恒。
  • 排比:诗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李濠州的追思,表达了生死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同时也强调了品德与风范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

意象分析:

  • :象征自由、快乐的生活。
  • :象征高远的理想与突如其来的厄运。
  • :象征责任与选择。
  • 淮水:象征生命与死亡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濠州的职务是什么? A. 农民
    B. 官员
    C. 学者
    D. 商人

  2. “鱼游濠上”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A. 忧愁
    B. 安逸
    C. 繁忙
    D. 痛苦

  3. “淮水空围墓上松”中,淮水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时间流逝
    C. 友谊
    D. 死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悼亡诗》:通过对比黄庭坚与其他诗人对生死的理解,展现了各自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