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德孺感兴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13:16:28

眼前尝废忘,事往更追寻。

爱酒陶元亮,著书王仲任。

寒蒲虽有节,枯木已无心。

客至还须饮,逢欢起自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前尝废忘,事往更追寻。
爱酒陶元亮,著书王仲任。
寒蒲虽有节,枯木已无心。
客至还须饮,逢欢起自斟。

白话文翻译:

眼前的事情常常被我遗忘,过去的事情却又总是追寻。
我喜欢喝酒,像陶渊明那样,喜欢写书,像王仲任那样。
寒冷的蒲草虽然还有节,枯萎的木头却已没有心。
客人来了还得饮酒,遇到欢愉便自己斟酒。

注释:

  1. :常常,时常。
  2. 废忘:遗忘、丢弃。
  3. 追寻:追忆、追溯。
  4. 爱酒:喜欢喝酒。
  5. 陶元亮:指陶渊明,因其诗中常有饮酒作乐的情景。
  6. 著书:写书、著作。
  7. 王仲任:指王逸之,因其著作而闻名。
  8. 寒蒲:寒冷的蒲草,象征坚韧。
  9. 已无心:枯木失去生机。
  10. 须饮:必须饮酒。
  11. 自斟:自己倒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思想家。其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黄庭坚的作品多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哲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次韵德孺感兴二首》为黄庭坚在与友人聚会时所作,表达了他对饮酒、友情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此诗在描写饮酒之乐的同时,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饮酒”为主题,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开头两句表达了眼前事情的遗忘与对往事的追寻,反映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在面对繁忙的生活时,似乎感到了一种失落,但同时又乐于享受当下的快乐。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提到陶渊明和王仲任,表明自己对饮酒和著书的向往,透出浓厚的文人情怀。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诗人,因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而闻名,他的生活态度与诗人相契合。

“寒蒲虽有节,枯木已无心”句中通过寒蒲和枯木的对比,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失去生机的惋惜。这一对比深化了诗中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最后两句“客至还须饮,逢欢起自斟”则流露出诗人对朋友的热情和对生活的享受,即便在感慨之余,仍然要把酒言欢,展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整首诗在感伤的基调中,蕴含着对生活乐趣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眼前尝废忘:诗人感叹眼前的事情总是被忽略,呈现出一种对当下的无奈。
  2. 事往更追寻:对往事的追忆,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追忆。
  3. 爱酒陶元亮:通过提及陶渊明,展示诗人对饮酒生活的向往。
  4. 著书王仲任:引入王仲任,表达对文化、学问的追求。
  5. 寒蒲虽有节:用寒蒲象征坚韧,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6. 枯木已无心:枯木象征生命的消逝,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7. 客至还须饮:诗人强调饮酒的乐趣,表现出对友谊的珍惜。
  8. 逢欢起自斟:强调自斟自饮,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自在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寒蒲与枯木的对比,彰显生命的不同状态。
  • 引典:提及陶渊明和王仲任,借古人之名增添诗意。
  • 拟人:枯木“已无心”,赋予木头情感,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饮酒、友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既有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也有对当下生活的热爱。诗人在面对生命无常时,选择积极面对,尽情享受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欢愉与友情,体现文人对生活的热爱。
  2. 寒蒲:象征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3. 枯木:象征生命的消逝与无奈。
  4. :象征朋友和生活中的欢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喜欢喝酒的古代诗人是: A. 李白
    B. 陶渊明
    C. 杜甫
    D. 王维

  2. “寒蒲虽有节,枯木已无心”中的“心”指的是: A. 思念
    B. 感情
    C. 生命
    D. 忧愁

  3. 诗人提到的“王仲任”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王羲之
    B. 王安石
    C. 王逸之
    D. 王维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同样以饮酒为主题,表达隐逸生活的乐趣。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绘了对兄弟的思念,展现友情与人生感慨。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本诗相比,均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亲情的思念,而黄庭坚的诗则侧重于友情与生活的享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