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燕)》

时间: 2025-01-19 19:02:32

已怪社愆期,尚喜巢如故。

过了清明未肯来,莫被春寒误。

常傍画檐飞,忽委空梁去。

忘却王家与谢家,别有衔泥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燕)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已怪社愆期,尚喜巢如故。
过了清明未肯来,莫被春寒误。
常傍画檐飞,忽委空梁去。
忘却王家与谢家,别有衔泥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燕子的思念和期待。燕子迟迟不来,让人感到奇怪,但仍然高兴它能继续筑巢。虽然清明节已经过去,燕子还没有到来,不能让春寒耽误了它的归期。燕子常在屋檐边飞翔,偶尔又会飞到空梁上去。它已经忘记了王家和谢家的屋子,另有一个衔泥的地方。

注释:

  • 社愆期:社,指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愆期,意为耽搁、延误。这句话意思是燕子未按时归来,诗人对此感到奇怪。
  • 巢如故:指燕子仍然继续在原来的地方筑巢。
  • 清明:指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通常在春季,是扫墓和踏青的时节。
  • 莫被春寒误:意为不要让春寒来误了燕子的归期。
  • 王家与谢家:指的是古代名门望族,诗人提到它们表明燕子是离开了这些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垣,号浩然,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作品多表达对时事的关心,风格清新而有情感深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燕子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反映出一种对归属和家园的渴望。

诗歌鉴赏:

《卜算子(燕)》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情感的词作,通过燕子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诗人表达了对燕子未按时归来的疑惑,接着又流露出对燕子筑巢的喜悦。诗中以燕子为线索,巧妙地将时间与节令相连,清明节的到来象征着春天的正式来临,燕子的归来则是春暖花开的标志。

在整首诗中,诗人用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燕子在屋檐间飞翔的情景,表现出一种灵动与自由。最后一句“忘却王家与谢家,别有衔泥处”,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暗示着燕子的自由与选择,似乎在表达一种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整首词通过对燕子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温暖而又沉静的情感,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好,以及那份对归属与温馨家庭的渴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怪社愆期:燕子未按时归来,诗人感到意外。
  2. 尚喜巢如故:尽管燕子迟到,仍高兴它能继续在原址筑巢。
  3. 过了清明未肯来:清明节已经过去,燕子却还没有回来。
  4. 莫被春寒误:提醒燕子不要因为春寒而耽误归期。
  5. 常傍画檐飞:燕子常在屋檐下飞翔,表现出一种亲近人类的生活习惯。
  6. 忽委空梁去:燕子偶尔会飞到空荡荡的梁上,显示它的自由。
  7. 忘却王家与谢家:燕子似乎已不再关注人世间的名声与地位。
  8. 别有衔泥处:燕子找到新的筑巢之地,象征其选择与自由。

修辞手法

  • 拟人:燕子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与行为。
  • 对仗:前后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燕子的归来比作春天的到来,表现自然的联系。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燕子的归来,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家庭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复苏。
  • 屋檐:代表人类的栖息之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清明:作为时节的象征,标志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燕子未按时归来的感受是什么?

    • A. 高兴
    • B. 失落
    • C. 奇怪(正确答案)
  2. “常傍画檐飞”中的“画檐”指的是什么?

    • A. 窗户
    • B. 屋檐(正确答案)
    • C. 门口
  3. 诗中提到的“王家与谢家”象征着什么?

    • A. 名声与地位(正确答案)
    • B. 亲朋好友
    • C. 自然环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表达对春天与故乡的思念。
  • 《燕诗》:白居易,描写燕子的生活与环境。

诗词对比

  • 《卜算子(燕)》与《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自然的感悟,但《春望》更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忧国之情,而《卜算子(燕)》则更聚焦于自然的细腻描写与对燕子的关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

以上内容为《卜算子(燕)》的详细解析,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美感。希望能激发您对古诗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