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月无灯夜自明,
模糊何啻瓦沟平。
不拖藜杖高桥去,
那得金龙背上行。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没有月亮和灯光的夜晚,自然显得格外明亮;
模糊的景象,哪里比得上平坦的瓦沟?
我不想扶着藜杖走上高桥,
怎么能在金龙的背上行走呢?
注释:
- 无月无灯:没有月亮,没有灯光,形容夜晚的黑暗。
- 自明:自然而然地明亮。
- 模糊:不清晰。
- 何啻:有何比得上。
- 瓦沟:指屋顶的瓦,沟渠比喻平坦的地方。
- 藜杖:藜的杖,古人用来行走的拐杖,象征年老或有病。
- 金龙: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威力和富贵。
典故解析:
“金龙”常用于形容祥瑞或传说中的神兽,在古代文学中常与皇权、富贵相联系。藜杖则多与老年、体弱相关,诗人借此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暗含年老体衰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恭,号少川,宋代诗人,生于南宋,主要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关注社会和自然,常在作品中表达个人情感和理想。
创作背景:
《记雪三首》是张镃在冬雪景象中的抒情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及个人心境的感受。作于北方的冬季,正是雪花纷飞之时,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与作者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幽的雪夜图景,诗人以“无月无灯”开篇,营造出夜色的静谧与幽深。在这样的环境中,虽然没有外在的光源,夜晚却自有一种明亮的氛围,显示了自然的奇妙。接下来,诗人通过“模糊何啻瓦沟平”的比喻,表达出即使在模糊的夜色中,平坦的瓦沟也显得清晰可见,暗示着对细节的关注和对自然的感悟。
“藜杖”与“金龙”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藜杖象征着年老和无奈,而金龙则代表着理想与追求。诗人在面对高桥的路途时,表达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但却深感无法实现的无力感。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个人情感,同时也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深思,尤其是在变幻无常的自然环境中,诗人的心境显得尤为脆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月无灯夜自明:描绘了一个没有月光和灯光的夜晚,却因自然的光辉而显得明亮,体现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 模糊何啻瓦沟平:通过对比表达了即使在模糊的夜色中,瓦沟的平坦却是显而易见的,暗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
- 不拖藜杖高桥去:表达了诗人对年老体衰的无奈,无法轻松地跨越高桥,象征人生的艰难。
- 那得金龙背上行:金龙象征着理想与自由,诗人感叹自己无法实现这样理想的状态,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无月无灯”与“自明”的对比,展现出夜的独特光辉。
- 比喻:将模糊的夜色比作瓦沟的平坦,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象征:藜杖与金龙的对比,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雪夜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面对现实的无奈。诗人在夜色中感受到的明亮与模糊,反映出人生的复杂与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与宁静。
- 夜:象征神秘与思索。
- 藜杖:象征老年与无奈。
- 金龙:象征理想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月无灯”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A. 代表孤独
B. 代表理想
C. 代表自然的光辉
D. 代表黑暗 -
“藜杖”在诗中主要象征什么?
A. 年老与无奈
B. 追求与自由
C. 自然与美好
D. 生活与希望 -
诗中“金龙”是用来比喻什么的?
A. 年轻
B. 理想与追求
C. 现实
D. 过往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张镃的《记雪三首》与王维的《鸟鸣涧》,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但张镃更侧重于夜的宁静与无奈,而王维则在山水之间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