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季萍妹归桐川后,别已五年,今秋始得聚首,甫及两月又将遄返,作此送之》
时间: 2025-01-06 10:17: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季萍妹归桐川后,别已五年,今秋始得聚首,
甫及两月又将遄返,作此送之。
看瘦黄花,吟凋红叶。
雁行联序深秋节。
未能谈尽五年心,无端又作销魂别。
越水苍茫,吴山青叠。
相思两地情难遏。
扁舟今夜泊江干,一声渔笛和愁咽。
白话文翻译
季萍妹回到桐川,已经分别五年,这个秋天才得以重聚;
可惜才相聚两个月,又要匆匆离去,我写下这首诗送给她。
看那瘦弱的黄花,吟诵着凋零的红叶;
雁阵排成行,深秋的节令已然到来。
五年的心情无法尽诉,没想到又要无端地别离。
越水苍茫,吴山青翠,重叠在一起。
两地相思,情感难以遏制。
扁舟今夜停泊在江边,渔夫的笛声与我愁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注释
- 季萍妹:指诗中提到的朋友。
- 桐川:地名,可能为诗人或朋友的故乡。
- 销魂别:形容离别时的心情极度悲伤。
- 越水:指越地(今浙江一带)的河流,象征故乡。
- 吴山:指吴地(今江苏一带)的山,常用来代表江南的美丽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玉珍,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文人雅集的时代,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情感与自然,作品常常流露出对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慨。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季萍妹归来后的重聚,因友人离去而生的情感波动,使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离别的伤感与重聚的喜悦。诗的开头就提到了五年的分别,这种时间的久远让重聚显得格外珍贵。作者通过“瘦黄花”和“凋红叶”的意象,强调了秋天的萧瑟,映衬出离别时的心境。同时,诗中提到的“雁行联序”暗示着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给人以深思。
在情感上,诗人未能在短暂的相聚中倾诉完五年的心声,反而又要面临新的离别,这种无奈与惆怅成为了全诗的情感主旋律。最后一句“渔笛和愁咽”则通过音乐的意象将情感升华,将个人的愁苦与自然的和谐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点明季萍妹归来,铺垫重聚的背景。
- 第二句:强调分别的漫长与相聚的短暂,形成强烈对比。
- 第三句:描绘秋天的景象,借以映衬情感。
- 第四句:以雁阵的变化象征时间的流逝,加深秋天的意象。
- 第五句:表达心中未尽的思念与无奈。
- 第六句:描绘越水与吴山,营造出一种苍茫的意境。
- 第七句:强调两地相思的难以克制。
- 第八句:以渔笛声结尾,既是背景也是情感的寄托。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瘦黄花”)、对仗(“越水苍茫,吴山青叠”)、拟人(渔笛的“愁咽”),使得意境更加深远。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重聚的珍惜,折射出人情的脆弱与时光的无情,充满了对友谊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黄花、红叶: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秋天的凋零,暗示离别的伤感。
- 雁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带有淡淡的忧伤。
- 越水、吴山:自然景物代表故乡,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与眷恋。
- 扁舟、渔笛:代表着孤独与思念,渔笛声与愁苦交织,形成情感的高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季萍妹”是指谁? A. 诗人的姐妹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爱人
D. 诗人的母亲 -
诗中“未能谈尽五年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恨意
B. 失落
C. 珍惜
D. 惆怅 -
“扁舟今夜泊江干”中“扁舟”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小船
B. 一种诗歌
C. 一种植物
D. 一种乐器
答案:
- B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梦江南》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女性独特的情感细腻。
- 温庭筠的《梦江南》则通过对江南水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柔美的意境,与张玉珍的诗歌形成风格上的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赏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