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黄山人
苏轼 〔宋代〕
面颊照人元自赤,
眉毛覆眼见来乌。
倦游不拟谈玄牝,
示病何妨出白须。
绝学已生真定惠,
说禅长笑老浮屠。
东坡若肯三年住,
亲与先生看药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黄山人,面色红润,眉毛如乌鸦般黑,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感觉。诗人虽已疲倦于游历,但不想再讨论深奥的哲理,生病也并不妨碍他留长白须。因为他已领悟了真理,便以笑声对待老僧。若东坡能在此地住上三年,定会亲自与这位先生一起观赏药炉。
注释:
- 面颊照人:意指面部红润,神采奕奕。
- 元自赤:本来就红,形容面色健康。
- 眉毛覆眼:眉毛遮住眼睛,形容眉毛浓密。
- 倦游:指旅行疲惫,心情厌倦。
- 谈玄牝:指讨论深奥的哲学或道理。
- 示病:表现出身体不适。
- 绝学:指已经不再追求学问。
- 真定惠:指真正的理解和智慧。
- 说禅:讲述禅理。
- 老浮屠:指年长的和尚。
- 东坡:苏轼的号,指作者本人。
- 药炉:象征修行和炼丹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信、词曲均有极高的成就。苏轼为人豁达,宽厚,才华横溢,致力于诗词创作,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
创作背景:
《赠黄山人》作于苏轼游历期间,借题发挥,表达了他对黄山人的赞美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修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赠黄山人》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诗中描绘的黄山人,面色红润,眉毛浓密,给人一种生动的印象,体现了健康和朝气。苏轼通过这一形象,传达了对生命活力的赞美,而倦游不拟谈玄牝则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已不再追求过于复杂的哲学道理,而是更倾向于自然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及的“示病何妨出白须”,则暗示了老年和智慧的结合,表明年岁虽长,依然可以以一种轻松的态度面对生活,甚至在病痛中也不失幽默感。对于“绝学已生真定惠”的表述,展现了苏轼对智慧的崇尚,他认为真正的理解和智慧是内心的领悟,而非外在的学问。
最后一句“东坡若肯三年住,亲与先生看药炉”,表达了诗人愿意在此地驻留,与黄山人一起修行的愿望,表现了一种对友谊和精神追求的珍视。整首诗在轻松幽默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其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智慧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面颊照人元自赤:描绘黄山人面色红润,给人一种健康的形象。
- 眉毛覆眼见来乌:形容黄山人眉毛浓密且黑,活力四射。
- 倦游不拟谈玄牝:表达诗人旅行的疲惫,不想再探讨深奥的道理。
- 示病何妨出白须:虽生病,反而增添白须,象征智慧与年长的自然状态。
- 绝学已生真定惠:放弃浮华的学问,寻求真正的智慧。
- 说禅长笑老浮屠:以轻松的态度看待禅理,笑对老僧。
- 东坡若肯三年住:诗人自称东坡,表达愿意长时间停留。
- 亲与先生看药炉:希望与黄山人共同探索修行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药炉”比喻修行和炼丹,暗示内心的修炼。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体现了对称美。
- 夸张:通过细腻的描写夸大了黄山人的形象,增强了生动性。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探讨生命的智慧与自然的和谐。诗人在游历中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了他对内在智慧的追求,以及对友谊和生活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山人:象征着自然的智者,代表着健康与自然的和谐。
- 药炉:象征修行和内心的修炼,代表着智慧的追求。
- 白须:象征年长、智慧和对生命的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的字是什么? a) 亮
b) 子瞻
c) 东坡 -
诗中提到的“黄山人”面色如何? a) 黯淡
b) 红润
c) 苍白 -
“倦游不拟谈玄牝”中的“玄牝”指什么? a) 旅行
b) 深奥的道理
c) 身体健康
答案:
- b) 子瞻
- b) 红润
- b) 深奥的道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苏轼的另一首作品,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 《赤壁赋》:探讨人生哲理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庐山谣》(李白):同样描述山水之美,但更注重豪放与个体情感。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描写春天的生机,体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东坡诗集》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