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四首 韩太祝送游太山》
时间: 2024-09-19 21:13: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作郊原十日游,未应回首厌笼囚。
但教尘土驱驰足,终把云山烂漫酬。
闻道逢春思濯锦,更须到处觅菟裘。
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白话文翻译
偶然在郊野游玩了十天,实在不应回头厌倦这囚禁的生活。
只要让尘土驱赶着我的脚步,终究能将云山的美景尽情享受。
听说春天来临时想要去洗涤华美的衣裳,更应到处寻找菟裘(野蔷薇)。
我恨你不去东封顶,夜里看金轮从九幽之处升起。
注释
- 偶作:偶然写作。
- 郊原:指郊外的原野。
- 回首:回头看,指对过去的眷恋与回忆。
- 厌:厌倦。
- 笼囚:比喻被囚禁的状态。
- 尘土:这里引申为世俗的事务与烦恼。
- 云山:云雾缭绕的山,代表自然的美景。
- 濯锦:洗涤华美的衣裳,象征美好的生活。
- 菟裘:野蔷薇,象征春天的生机。
- 东封顶:指东峰的最高点。
- 金轮:太阳。
- 九幽:古代对深渊或黑暗之地的称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奔放著称,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慨与思考。苏轼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因政治原因遭贬,然而他总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时期,他在郊外游玩,体验自然,感受到自由的愉悦与对囚禁生活的不满。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苏轼在郊外的游览,展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开头提到“偶作郊原十日游”,表达了他在十日的游历中感受到的惬意与愉快,然而随即又提到“未应回首厌笼囚”,体现出他对被囚禁生活的厌倦。这种矛盾的情感贯穿全诗,突显了他在自由与束缚之间的挣扎。
“但教尘土驱驰足,终把云山烂漫酬”,描绘了他在探寻自然美景时的快乐与满足。尘土的意象既是世俗的象征,也暗含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随着春天的来临,“闻道逢春思濯锦”,这种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现了他内心的积极向上。
最后一句“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则是对友人的呼唤与期望,表达了他对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渴望。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作郊原十日游:无意中在郊外游玩了十天,表达了对自由的珍惜。
- 未应回首厌笼囚:不应回头看那些令人厌倦的囚禁生活,显示出对自由的向往。
- 但教尘土驱驰足:只要让尘土驱赶着我的脚步,象征着对世俗烦恼的逃避。
- 终把云山烂漫酬:最终将与美丽的自然景色相酬,表达对自然美的享受。
- 闻道逢春思濯锦:听说春天来了,想要洗涤华丽的衣裳,象征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更须到处觅菟裘:更应该到处寻找春天的象征,寄托对生活的期盼。
- 恨君不上东封顶:怨恨朋友不陪伴自己去东峰看日出,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夜看金轮出九幽:夜晚观看太阳从深渊中升起,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尘土”比喻为生活的烦恼。
- 对仗:如“云山烂漫”和“东封顶”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春天的到来和洗涤衣裳的行为拟人化,使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时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的热爱,反映出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传递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郊原:象征自由与宁静,代表自然的广袤。
- 尘土:寓意世俗的烦恼与束缚。
- 云山: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壮丽。
- 菟裘: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金轮:太阳的象征,代表希望与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苏轼
- D. 白居易
-
“恨君不上东封顶”中“东封顶”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条河
- C. 一座城
- D. 一片林
-
诗中提到的“菟裘”象征什么?
- A. 秋天
- B. 春天
- C. 夏天
- D. 冬天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by 杜甫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 王维的《山中杂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苏轼的主题相近,但风格更加宁静淡雅。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选》
- 《宋代诗人传记》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