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孙莘老七绝》

时间: 2025-01-06 07:36:02

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

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嗟予与子久离群,
耳冷心灰百不闻。
若对青山谈世事,
当须举白便浮君。

白话文翻译:

我与您长久地离开了人群,
耳边冷清,心中灰暗,万事听不见。
如果对着青山谈论世事,
那就必须举起白酒,把您浮荐。

注释:

  • :感叹词,表示惋惜或叹息。
  • 与子:与您,指代朋友或知己。
  • 久离群:长久地远离群体。
  • 耳冷心灰:耳朵听不到声音,心情也变得灰暗,形容孤独和失落。
  • 百不闻:形容对周围事物的无感。
  • 青山:自然景象,象征着宁静与自然。
  • 浮君:浮荐您,意为推荐或邀请。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青山”象征的宁静与自然,常被古诗词中用来表达逃避世俗纷扰的理想生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向往与对人世间烦恼的逃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横跨诗、词、文、书等多个领域,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婉约,常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赠孙莘老七绝》成作于苏轼晚年,彼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生活处境困窘,心境也愈加孤寂。诗中流露出对知己的怀念与对人世纷扰的无奈,表达了他在孤独中对自然的寄托和对友谊的渴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短的四句,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思想。首句“嗟予与子久离群”直接表达了与友人长时间的分离,带有一丝惆怅的情绪。诗人在孤独中感受到耳边的冷清和心中的灰暗,第二句通过“耳冷心灰百不闻”展现了对周围世界的漠然,仿佛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形成对比的是“若对青山谈世事”,这句中青山代表着一种理想的逃避之地,诗人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友人展开讨论。然而,最后一句“当须举白便浮君”则通过一个比喻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向往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在宁静的山水之间,举杯畅谈的愿景。整首诗通过对比与隐喻,营造出一种既孤独又渴望交流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重视与对生活的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感叹二人久别的孤独。
    • 第二句则描绘出因与世隔绝而产生的冷漠与失落感。
    • 第三句转折,表示若能与友人共同面对自然,可以讨论一些世事。
    • 第四句以举杯相邀的方式,表现出对友人深厚的情谊与期盼。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如“离群”与“青山”,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
    • 比喻的运用,“举白便浮君”形象化了友谊的表达,富有情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传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孤独的感慨,表达了在困境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青山: 代表宁静、自然与理想的栖息地,象征诗人渴望的逃避与自在。
  • 白酒: 作为友谊的象征,寓意着与朋友之间的交流与情感的链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耳冷心灰”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高兴
    • B. 冷漠和失落
    • C. 热情洋溢
  2. “青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宁静与自然
    • C. 喧嚣
  3. 诗人希望与友人在青山上做什么?

    • A. 争吵
    • B. 谈论世事
    • C. 吵架

答案:

  1. B. 冷漠和失落
  2. B. 宁静与自然
  3. B. 谈论世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