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身在成都已孟津,霎时飞首过函秦。
子房智勇裁如此,不悟诛秦灭项人。
白话文翻译
我身处成都,已到孟津,忽然之间,飞头过了函谷关与秦地。
像张良那样的智勇之士,竟然没有想到要诛杀秦朝灭除项羽的人。
注释
- 孟津:孟津是指中国洛河的一处渡口,位于今河南省。
- 霎时:瞬间、突然之间的意思。
- 飞首:在这里指快速前往。
- 函秦:即函谷关,秦国的一个重要关口。
- 子房:指张良,西汉初年的谋士,以智勇著称。
- 智勇:智慧和勇气的结合。
- 诛秦灭项人:指的是历史上张良辅佐刘邦,推翻秦朝和项羽的过程。
典故解析
- 张良:张良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曾参与反秦活动,智勇双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极高。
-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以暴政著称,最终被推翻。
- 项羽:楚汉之争中的重要人物,为楚国的统帅,最后被刘邦所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诗风清新自然,擅长以小见大,常以历史人物为题材,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陈普对历史人物的反思之际,结合了对张良智慧的赞美与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索,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智勇之士的钦佩。
诗歌鉴赏
《咏史下·锺会》通过描绘身处成都的诗人,瞬间将视线转移至历史的场景,展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张良的崇敬与思考。诗中“身在成都已孟津,霎时飞首过函秦”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与历史的瞬息万变。诗人用“飞首”来形容张良的智慧与谋略,突显出张良在历史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接下来的“子房智勇裁如此”,直接点明了张良的智勇双全,带出诗人对其的钦佩与赞叹。而“没有想到要诛秦灭项人”的反思,则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决策失误的无奈与惋惜。整首诗通过历史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智者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影响,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身在成都已孟津:诗人自述身处地理位置,表明他对历史的思考与追溯。
- 霎时飞首过函秦:以“飞首”形象化地表现了思绪的迅速转变,转向历史的函谷关。
- 子房智勇裁如此:直接引入张良,强调其智勇,表现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赞美。
- 不悟诛秦灭项人:反思张良未能预见历史的转折,表现出对历史局势的深刻理解与批判。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飞首”比喻思想的迅速转变。
- 对仗:诗句中“智勇裁如此”与“不悟诛秦灭项人”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张良的描写,表达了历史人物在重大时刻所做出的选择与其后果的深刻思考,强调了智慧与勇气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成都:象征着安宁与思考,诗人在此反思历史。
- 函秦:象征着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张良的智慧在此得以显现。
- 子房:象征着智者,代表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身在成都已孟津”中的“孟津”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成都
- B. 洛河渡口
- C. 函谷关
-
“子房”在诗中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刘邦
- B. 项羽
- C. 张良
-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探讨了什么?
- A. 个人情感
- B. 历史人物的选择与影响
- C. 自然景观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咏史》:王安石的《咏史》系列作品,探讨历史人物与事件。
- 《长恨歌》:白居易的作品,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与《咏史下·锺会》对比,前者着重描写自然景观,后者则通过历史人物传达思考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解读。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代诗词的分析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