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孙杉麓同年下第将游汴中,索画梅一枝为别,并题其上》
时间: 2025-01-17 09:34: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孙杉麓同年下第将游汴中,索画梅一枝为别,并题其上
欢笑真无几。才听得流莺声老,故人行矣。
一幅缃枝和泪写,多少酒边深意。
也不分空山抛弃,独立自矜颜色好,
怎春风输与闲桃李。襟上泪甚时洗。
人生荣落何须计。君看我鲇鱼上竹,
冷官滋味。药省兰台吾不愿,
薄宦廿年而已。但及早买田乡里。
他日白头湖上路,好同来结屋梅花底。
鸥鹭约倩花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欢笑的时光实在不多。才听到流莺的鸣叫,老朋友已经离去。一幅梅花的画,泪水涂抹其上,酒桌边的深情意蕴不知多少。也不必去抛弃空山的孤寂,独自欣赏梅花的美丽,怎能让春风输给闲散的桃李。襟上的泪水时常被洗净。人生的荣华与沦落又何必去计较呢?看看我如鲇鱼般的身处竹中,冷淡的官场滋味。药省兰台我并不愿意,薄薄地做了二十年的官而已。只希望早日能在乡里买田。将来白发苍苍时,能在湖上漫步,和朋友一起在梅花树下筑个小屋。鸥鹭的约定伴随花香。
注释
- 缃枝:指梅花的枝条,缃色即淡黄色,形容梅花的颜色。
- 流莺声老:流莺的叫声已经变得苍老,暗指岁月流逝。
- 冷官滋味:指身处官场的冷淡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星誉,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悟,常常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与好友即将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金缕曲》通过对梅花的描写,映射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在欢笑时光稀少的感叹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流莺声的老去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也暗示着友人的离去让人倍感孤寂。梅花是诗中重要的意象,既代表着美好,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韧。
诗中提到的“冷官滋味”,反映出诗人在官场的无奈与失落,表达了他对仕途的看淡。通过“药省兰台吾不愿”,可以看出诗人并不看重官职,而更向往田园生活的恬淡。最后一节描绘了理想中的生活,白头时在湖边与友人共聚,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美好的未来愿景。
这首诗不仅是对离别的诉说,也是对人生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人生和理想的深刻理解。梅花的坚韧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欢笑真无几:欢笑的时光不多,反映出生活的苦涩。
- 才听得流莺声老,故人行矣:流莺的叫声已显苍老,好友已离去,带来一丝伤感。
- 一幅缃枝和泪写:梅花的画作上涂抹了泪水,表明离别的悲伤。
- 多少酒边深意:酒桌上隐藏着多少深情厚意。
- 也不分空山抛弃:不必抛弃空山的孤寂,强调内心的独立与坚强。
- 独立自矜颜色好:独自欣赏梅花的美丽,暗示对自身价值的自信。
- 怎春风输与闲桃李:与桃李相比,梅花在春风中显得更加独特。
- 襟上泪甚时洗:时常被泪水打湿衣襟,表现出诗人的愁苦。
- 人生荣落何须计:人生的荣华和落魄何必去计较。
- 君看我鲇鱼上竹:比喻自己如鲇鱼般在竹中生存,反映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 冷官滋味:对官场的冷漠与无奈的感受。
- 药省兰台吾不愿:对仕途的轻视,不愿被束缚于官场。
- 薄宦廿年而已:做官的时间不过二十年,表明对官场的淡然。
- 但及早买田乡里:希望早日归乡买田,过上自在生活。
- 他日白头湖上路:期待未来与友人一起在湖边散步。
- 好同来结屋梅花底:希望与友人一起在梅花树下建屋,共享宁静生活。
- 鸥鹭约倩花记:与鸥鹭共约,留下芬芳的回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我鲇鱼上竹”,通过比喻表达自己的处境。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流莺声老”,赋予流莺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友情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通过梅花象征坚韧的品质,表现出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
- 流莺:象征时光的流逝与青春的消逝。
- 酒:象征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生活的苦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流莺声老”意味着什么? A. 流莺的叫声依然年轻
B. 流莺的鸣叫已显苍老
C. 流莺已不再鸣叫
D. 流莺在欢唱 -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A. 渴望升官发财
B. 轻视与无奈
C. 充满热情
D. 感到荣幸 -
诗中梅花的象征意义是? A. 生命的短暂
B. 美丽与脆弱
C. 坚韧与坚强
D. 友情的象征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于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 《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上更加直接而浓烈。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周星誉在《金缕曲》中融入了更多的自我反思与人生哲思,展现了他独特的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赏析》
-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