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倾摧汉祚是安昌,只恐狂澜世莫当。自古忠言宁尽用,老臣得不戒王章。
白话文翻译
摧毁汉朝的基业是安昌侯,只怕这狂澜般的局势无人能挡。自古以来,忠言未必都能被采纳,老臣怎能不以王章的遭遇为戒。
注释
- 倾摧汉祚:摧毁汉朝的基业。汉祚,指汉朝的国运。
- 安昌:指安昌侯,具体指哪位历史人物需进一步考证。
- 狂澜:比喻动荡不安的局势。
- 世莫当:世间无人能阻挡。
- 忠言:忠诚而有益的建议。
- 宁尽用:未必都能被采纳。
- 老臣:年老的重臣。
- 戒王章:以王章的遭遇为戒。王章,汉代官员,因直言进谏而遭不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南宋初年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感慨。此诗可能创作于南宋初年,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忠言难行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南宋初年,国家动荡不安,忠臣难以为国尽忠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通过提及安昌侯和王章,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忠言难行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比喻手法,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忠言难行的感慨。首句“倾摧汉祚是安昌”,以安昌侯为例,暗示了权臣对国家的危害。次句“只恐狂澜世莫当”,用“狂澜”比喻动荡的局势,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后两句“自古忠言宁尽用,老臣得不戒王章”,则通过王章的遭遇,警示忠臣在动荡时局中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进言,以免招致不幸。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倾摧汉祚是安昌:首句通过“倾摧汉祚”和“安昌”的对比,暗示了权臣对国家的危害。
- 只恐狂澜世莫当:次句用“狂澜”比喻动荡的局势,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自古忠言宁尽用:第三句通过“忠言”和“宁尽用”的对比,表达了忠言难行的感慨。
- 老臣得不戒王章:末句通过王章的遭遇,警示忠臣在动荡时局中应保持警惕。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狂澜”比喻动荡的局势。
- 对比:通过“忠言”和“宁尽用”的对比,强调忠言难行。
- 典故:引用王章的典故,增强警示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忠言难行的感慨,警示忠臣在动荡时局中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进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狂澜:比喻动荡的局势。
- 忠言:忠诚而有益的建议。
- 老臣:年老的重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倾摧汉祚是安昌”中的“安昌”指的是什么? A. 安昌侯 B. 安昌县 C. 安昌宫 D. 安昌寺
-
诗中“只恐狂澜世莫当”中的“狂澜”比喻什么? A. 平静的湖面 B. 动荡的局势 C. 狂风暴雨 D. 狂热的情感
-
诗中“老臣得不戒王章”中的“王章”是谁? A. 汉代官员 B. 唐代诗人 C. 宋代画家 D. 明代学者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嵲此诗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张嵲更侧重于对忠言难行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张嵲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