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衡山宿上封寺祝融峰》
时间: 2025-01-19 15:3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衡山宿上封寺祝融峰
作者: 柴元彪 〔宋代〕
历井扪参上祝融,
半空烟霭数声钟。
地连云汉九千丈,
天柱东南七十重。
石磴悬崖翻瀑布,
海门碾日上高峰。
悠然身世青冥表,
俯立雷池看玉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衡山祝融峰上宿夜所见的壮丽景色。诗中说,作者在高耸的祝融峰上,仰望星空,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大地与云汉相连,仿佛有九千丈高;天柱则在东南方高耸七十重。悬崖上,石阶如同瀑布般飞流直下,海门似乎把日光压在高峰上。作者心境悠然,感受到自己与青天之间的距离,俯视雷池,仿佛看见了山中游动的玉龙。
注释
- 历井:指登山时的井,象征艰难攀登。
- 扪参:摸索星宿,指仰望星空。
- 祝融:祝融峰,是衡山主峰,象征着高耸入云。
- 烟霭:云雾,指山中迷雾。
- 地连云汉:形容大地与天空的连接,气势磅礴。
- 雷池:指山中的一个池塘,传说中有龙。
- 玉龙:象征着美丽而神秘的事物,可能是雷池中的神龙。
典故解析
“祝融”是古代火神的名字,这里用作山峰的名称。古人常常把自然景象与神话传说结合,表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同时,诗中提到的“海门”,是指山的某个重要地理位置,暗示着海的辽阔与壮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柴元彪,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为人所知,但其诗作以豪放和壮丽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个人的胸怀与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衡山,作者在这个名山之巅,见证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心中感慨万千,遂作此诗以记其情。
诗歌鉴赏
《登衡山宿上封寺祝融峰》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诗中采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衡山的雄伟和壮丽。通过对“祝融峰”的描绘,诗人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地方的美,更是在表达心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诗的开头通过“历井扪参”展示了登山的艰辛,接着通过“半空烟霭数声钟”渲染出一种空灵的氛围,让人觉得身处于一个神秘的境界中。随着诗的深入,诗人描绘了大地与天空的无尽延展,以及悬崖瀑布的雄壮,营造出一种宏伟的景象。最后一句“俯立雷池看玉龙”则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整首诗既有气势,又有情感,充分展现了宋代诗人的艺术风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历井扪参上祝融:描绘了攀登祝融峰的情景,既有实际的行动感,也有对星空的向往。
- 半空烟霭数声钟:在高处听到钟声,营造出一种空灵和孤独的氛围。
- 地连云汉九千丈:地平线与天空相连,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无尽延展。
- 天柱东南七十重:强调了山的高度和宏伟,表现出其壮观。
- 石磴悬崖翻瀑布:通过“翻”字,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动感。
- 海门碾日上高峰:海门压在高峰之上,暗示着自然的力量。
- 悠然身世青冥表:表达了诗人心境的悠然,超脱于世俗。
- 俯立雷池看玉龙:最后以俯视的角度收尾,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海门碾日”形象地比喻了自然景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地连云汉九千丈,天柱东南七十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用“九千丈”来形容高度,显示了自然的伟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祝融峰:象征着高耸和挑战。
- 烟霭:象征着自然的神秘。
- 玉龙:象征着美丽与神秘,可能隐喻着人生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祝融”是指什么? A. 火神
B. 水神
C. 风神
D. 山神 -
填空题:诗中“地连云汉九千丈,天柱东南七十重”的意思是____。
-
判断题: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对/错)
答案
- A
- 地与天相连,形成了无尽的高度。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登高》与《登衡山宿上封寺祝融峰》同为描写山水的诗作,但王之涣的《登高》更多突出的是人生的感慨,而柴元彪的作品则更强调自然的壮丽与个人的悠然心境,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