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宵雨
作者: 姚勉 〔宋代〕
东风已办上元晴,
入夜敲桅又雨声。
天下更无灯可赏,
云头应是月孤明。
遥知日甸惊回禄,
未用星桥诧太平。
旅舍一枝梅在烛,
照人红影十分清。
白话文翻译
春风已为元宵节带来晴朗的天气,夜晚又传来雨声,像是敲打着船桅。此时天下再无灯火可供欣赏,云端的月亮显得格外孤独明亮。遥想大地上,惊动的回禄鸟在飞翔,未必需要星桥来证明太平盛世。旅店里一枝梅花映着蜡烛的光,照得人影红彤彤的,十分清晰。
注释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温暖和生机。
- 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 敲桅:形容雨打在船桅上的声音。
- 月孤明:形容月亮在云头显得孤单而明亮。
- 日甸:指太阳和大地。
- 回禄:一种鸟,象征祥和和吉利。
- 星桥:指星星和桥的比喻,暗指天上的星星在美好时光中的象征。
- 红影:指烛光映照在人的身影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字仲明,号蓉溪,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元宵雨》写于元宵节期间,正值春季,诗人通过描写春雨和节日的情景,表达对节日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元宵雨》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元宵节的氛围与春雨的意象结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诗的开篇以“东风已办上元晴”引入,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节日的气氛,紧接着的“入夜敲桅又雨声”则转入了对春雨的描写,形成了一种清新而略带愁绪的对比。
诗中“天下更无灯可赏,云头应是月孤明”表达了在雨中无法欣赏到节日的灯火,月亮在云里显得孤独,映射出一种对美好事物无法触及的失落感。接着“遥知日甸惊回禄”通过回禄鸟的意象,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最后以“旅舍一枝梅在烛”结束,突显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思念,梅花在烛光中映照出温暖而清晰的影像,使全诗的情感更加丰富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风已办上元晴:春风已经吹来,元宵节的晴朗气候。
- 入夜敲桅又雨声:夜幕降临时,雨声击打着船桅,形成悠扬的音律。
- 天下更无灯可赏:四周已无灯光可供赏识,暗示节日的寂寞。
- 云头应是月孤明:云头之上,月亮显得孤独而明亮。
- 遥知日甸惊回禄:远方的田野,惊动了飞翔的回禄鸟,象征着春的到来。
- 未用星桥诧太平:不需要星星的桥梁来证明太平盛世。
- 旅舍一枝梅在烛:旅馆里一枝梅花在蜡烛下。
- 照人红影十分清:烛光照亮了人的红影,清晰可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孤独的存在,突出其明亮却孤寂的特点。
- 拟人:雨声如同敲打般,赋予其生动的感受。
- 对仗:整首诗韵律和谐,形成美感。
主题思想
《元宵雨》表达了在节日中感受到的孤寂和思考,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对生活的哲理思索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东风:象征春天的来临与希望。
- 月亮:代表孤独与思乡之情。
- 梅花:象征坚韧与清高,在逆境中仍能绽放。
- 雨声:引发思绪,暗示内心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上元”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端午节
- B. 春节
- C. 元宵节
- D. 重阳节
-
“天下更无灯可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开心
- B. 失落
- C. 疲倦
- D. 激动
-
诗中的“云头应是月孤明”用来描绘哪种意象?
- A. 灯火
- B. 星星
- C. 月亮
- D. 雨水
答案
- C. 元宵节
- B. 失落
- C. 月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同样描绘春天的雨,展现自然之美。
- 《泊船瓜洲》(王安石):描绘旅途中的思乡之情,与《元宵雨》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都以雨为主题,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但《春夜喜雨》更多展现生机与希望,而《元宵雨》则流露出孤独与思考。
-
《泊船瓜洲》:两首诗都涉及到旅途与思乡,前者更侧重对家乡的怀念,而后者则在节日氛围中探讨情感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代表作。
- 《古诗词鉴赏》:提供了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方法。
- 《元宵节的由来与习俗》:深入了解元宵节的文化背景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