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六》

时间: 2025-01-14 06:03:03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白话文翻译:

在无拘无束的芜皋山上,远远地望去可以看到扶桑树。
那高大的洪柯树有百万寻的高度,茂密的树影散落在阳光照耀的山谷中。
神灵的使者侍奉在丹池旁,每天都为太阳沐浴。
神秘的景象一旦登临天际,何处的幽暗又能照亮呢?

注释:

  • 逍遥:自在、无拘束。
  • 芜皋:传说中的山名,象征一种理想的隐逸生活。
  • 杳然:形容远而隐秘的样子。
  • 扶木:扶桑树,传说中的神树,位于海东,代表光明和希望。
  • 洪柯:形容树木高大而茂盛。
  • 百万寻:形容树木的高度,夸张的说法。
  • 森散:形容树木繁茂,阴影散落。
  • 复旸谷:阳光普照的山谷。
  • 灵人:神灵的使者。
  • 丹池:传说中神仙沐浴的池水。
  • 何幽不见烛:指神秘的景象,没有光明的烛火来照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隐士。他一生追求自然、淡泊明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等。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厌倦。

创作背景: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所作,受到《山海经》中神话传说的启发,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神秘世界的探求。该诗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超凡脱俗境界的憧憬。

诗歌鉴赏:

陶渊明的这首诗,展现了一幅理想化的自然图景,诗人在芜皋山上恣意游览,眼前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诗中的“扶木”象征着希望与力量,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在对“洪柯”的描写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树木的高大和繁茂,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壮丽的自然景观。

灵人侍奉在丹池旁的场景,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展现了与神灵交流的可能性,暗示着人类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在最后一句中,诗人提出了对神秘境界的追问,强调了幽暗与光明的对比,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然、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对神秘世界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逍遥芜皋上:描绘诗人处于一个自由自在的状态。
  2. 杳然望扶木:透过远望,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神秘。
  3. 洪柯百万寻:夸张地表现自然的宏伟与壮丽。
  4. 森散复旸谷:形象地表达阳光洒落在树影中的美景。
  5. 灵人侍丹池:神灵的侍者在池边,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感觉。
  6. 朝朝为日浴:表现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7. 神景一登天:展现了对神秘世界的向往。
  8. 何幽不见烛:表达出对光明与希望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类理想生活相联系,增强诗意。
  • 夸张:如“百万寻”,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与赞美。
  • 对仗:如“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和超脱世俗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逍遥:象征自由与快乐。
  • 扶木:象征光明和希望。
  • 洪柯:象征自然的宏伟与壮丽。
  • 丹池:象征神秘的生活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逍遥”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自由自在
    • B. 忧虑重重
    • C. 迷茫无助
  2. “洪柯百万寻”中“百万寻”表达的是什么?

    • A. 树木的高度
    • B. 大海的深度
    • C. 山谷的宽广
  3. 诗中提到的“灵人”指的是什么?

    • A. 普通人
    • B. 神灵的使者
    • C. 隐士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同样表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李白:陶渊明偏向于自然与内心的宁静,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壮丽,两者在主题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 《陶渊明集》
  • 《山海经》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