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十六》
时间: 2025-01-14 02:12: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酒·十六
作者:陶渊明 〔魏晋〕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白话文翻译
少年时我鲜少参与世俗事务,喜欢游玩和研究经典。
一路走到中年,却迷惘而无所成就。
我仍然坚持自己的节操,饥寒交迫却无法改变。
我那破旧的草屋被悲风环绕,荒草没过了前庭。
我披着粗布衣服守着漫长的夜晚,鸡鸣也不再叫唤。
孟尝君不再在世,我的情感终究被隐没了。
注释
- 少年罕人事:少年时很少接触世俗事务。
- 游好:喜欢游玩、游历。
- 六经:指儒家经典。
- 不惑:指四十岁,意指成熟和明智。
- 淹留:停留、滞留。
- 固穷节:固守清贫节操。
- 敝庐:破旧的草舍。
- 交悲风:悲风萧瑟。
- 孟公:指孟尝君,历史上著名的贤士与交友之道。
- 翳吾情:遮蔽了我的感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以表达自然、田园生活和个人情感著称,风格质朴自然。
创作背景:陶渊明在官场失意后选择隐居生活,反映了他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此诗写于他隐居生涯中,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陶渊明的《饮酒·十六》以清新的语言和沉郁的情感展现了一个隐士的内心世界。诗中,作者以少年与中年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变迁与哲思。开头以“少年罕人事”道出年轻时对世俗的漠然,接着逐渐转入对人生无成的感慨,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这句尤为触动人心,表达了他宁愿守住清贫的节操,也不愿妥协于物质生活的无奈。之后通过“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描绘出他居所的凄凉与孤独,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仿佛连自然界也在同情他的遭遇。
最后两句“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则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晨鸡不鸣象征着失去希望与生机,暗示着他内心深处的绝望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和质朴的语言,深刻表达了陶渊明内心的孤独与清高,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与对世俗的逃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年罕人事:年轻时少有参与世俗事务,反映了对世俗的疏离感。
- 游好在六经:对经典的热爱与追求,体现了他志向的高远。
- 行行向不惑:行至中年,不再迷茫,然而却感到无所成就。
- 淹留遂无成:停留在迷茫中,最终没有任何成就。
- 竟抱固穷节:坚持自己的清白节操,虽饥寒交迫,却不愿妥协。
- 敝庐交悲风:破旧的草屋在悲风中显得格外凄凉。
- 荒草没前庭:荒草生长,前庭显得杂乱无序,象征生活的无序。
- 披褐守长夜:披着粗布衣服,守着漫长的夜晚,表现出孤独与清苦。
- 晨鸡不肯鸣:晨鸡不鸣,象征着希望的缺失。
- 孟公不在兹:历史上贤良之士的缺失,让人感到失落。
- 终以翳吾情:最终隐没了自己的情感,表明深深的绝望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少年与中年的对比,凸显人生的无常。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 象征:荒草和悲风象征着生活的凄凉与困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以及对清白节操的坚守,展现了隐士的孤独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少年:象征着纯真与理想。
- 六经:代表学术与道德追求。
- 敝庐:象征隐居生活的困窘。
- 荒草:生命的荒废与无序。
- 晨鸡:象征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陶渊明在少年时期对世俗事务的态度是: A. 热衷参与
B. 漠不关心
C. 追求权力
D. 频繁交际 -
“竟抱固穷节”中的“穷节”指的是什么?
A. 贫穷的生活
B. 坚持节操
C. 追求荣华
D. 迷失自我 -
诗中提到的“孟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孟子
B. 孟尝君
C. 孟氏
D. 孟氏家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同样体现了陶渊明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 《桃花源记》:描绘了理想社会的美好与人类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陶渊明《饮酒》系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更多的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而王维则在自然景色中体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陶渊明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魏晋风度与陶渊明的隐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