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柳疏无力,秋花冷不香。
客请随去燕,凉思起啼螀。
地入闽山隘,天连越树长。
年年捣衣石,为尔感征裳。
白话文翻译:
风中的柳树稀疏而无力,秋天的花朵显得冷淡没有香气。客人请我一同去燕地,凉意使我想起了啼叫的螳螂。大地延伸至闽山的山隘,天空与越地的树木相连。年年在捣衣石旁为你感伤,想着你要穿的征袍。
注释:
字词注释:
- 风柳:风中的柳树,象征轻柔而无力的感觉。
- 秋花:秋季的花朵,通常花香不浓。
- 客请:客人邀请。
- 随去燕:指随客人去燕地,燕地即燕京,也可指北方。
- 凉思:凉爽的思绪。
- 啼螳:指夜晚鸣叫的螳螂,常用来表达孤独的情感。
- 闽山隘:指福建山区的险隘。
- 越树:越地的树木,越地即今之浙江一带。
- 捣衣石:古时捣衣服的石头,象征着思念与劳作。
典故解析:
- 该诗中提到的“捣衣石”常被用来象征思念之情,古人通过捣衣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彦端,宋代诗人,以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为主,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反映个人的情感与时事。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旅行途中所作,反映了旅途中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是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情感的真切流露。
诗歌鉴赏:
《崇安道中》是一首充满秋日气息的抒情诗。赵彦端通过描绘风柳和秋花的景象,传达出一种萧瑟的情感。开头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无力与冷淡,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尤其是“秋花冷不香”,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对人生中失落情感的暗示。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借助客人的邀请,表达了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与内心的凉意,这种凉意又引发了对往昔的思念:啼螳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勾起了诗人的思绪与情感。
最后两句通过环境描写,展示了闽山的险峻与越地的连绵,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旅途的漫长。诗人在此不仅仅是在写景,更是在抒发自己对往昔岁月的感怀——年年在捣衣石旁,似乎在为某个特定的人感伤,表达了深厚的情感联结。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事的深刻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柳疏无力:描绘了在风中摇曳的柳树,给人一种无力的感觉,暗示秋天的凋零。
- 秋花冷不香:秋天的花朵失去了夏季的芬芳,象征着生命的衰退。
- 客请随去燕:客人邀请诗人同行,体现出人际间的温暖与关怀。
- 凉思起啼螀:凉意使人产生思念,夜晚的虫鸣加重了孤独感。
- 地入闽山隘:描述行程的艰难,暗示人生的挫折。
- 天连越树长:描绘了连绵的树木,展现自然的壮丽与辽阔。
- 年年捣衣石:表达了诗人对某人的思念,每年都在同一个地方回忆。
- 为尔感征裳:为你感伤,说明思念之情深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与人的感受相联系,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秋花冷不香,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柳:象征孤独和无力。
- 秋花:代表生命的短暂与凋零。
- 啼螳:象征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 捣衣石:寓意着岁月的流逝与思念的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风柳疏无力”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轻松快乐
- B. 孤独无力
- C. 生机盎然
-
“秋花冷不香”中的“冷”字传达了哪种情绪?
- A. 温暖
- B. 凄凉
- C. 兴奋
-
“年年捣衣石”中的“衣石”意指什么?
- A. 衣服
- B. 思念
- C. 劳作的工具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赵彦端的《崇安道中》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多地融入了自然景象,后者则侧重于人际情感的深厚与温暖。这种对比体现了诗歌在表达情感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