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亭》

时间: 2024-10-04 21:26:47

每到阑干畔,徘徊暮始还。

为怜临水寺,尽见隔城山。

墙缭青苔里,舟藏绿阴间。

松扉宜步月,只是限重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悠然亭
刘克庄

每到阑干畔,徘徊暮始还。
为怜临水寺,尽见隔城山。
墙缭青苔里,舟藏绿阴间。
松扉宜步月,只是限重关。

白话文翻译

每次来到栏杆边上,徘徊着直到黄昏时分才离去。
因为怜惜那座临水而建的寺庙,远处的城山尽收眼底。
墙角被青苔包围,船只藏身于浓密的绿荫之中。
松树的门适合在月光下漫步,但却被重重的关卡所限制。

注释

逐句解释:

  • 阑干:栏杆,诗中指亭子的围栏。
  • 徘徊:徘徊不去,表示留恋。
  • 临水寺:指靠近水边的寺庙,增添了诗的意境。
  • 隔城山:远处的山,与寺庙形成隔阂。
  • 墙缭:墙壁环绕,表示被青苔覆盖。
  • 舟藏:船只藏匿。
  • 松扉:松树做的门,月光照射下的情景。
  • 限重关:限制通行的关卡。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临水寺”可能暗指古代一些著名的水边寺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融合之美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天柱,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诗词、散文,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怀及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悠然亭》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借助悠然自得的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个人在纷乱背景下渴望宁静的心境。

诗歌鉴赏

《悠然亭》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的诗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黄昏时分的亭子,竹林、青苔、寺庙等意象交织,展现出一种恬静而悠然的氛围。首句“每到阑干畔,徘徊暮始还”传达了诗人对这片美景的留恋,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接下来的描写“为怜临水寺,尽见隔城山”则让人感受到一种人文的深度,寺庙的存在让自然景色更显得富有灵性。

墙缭青苔里,舟藏绿阴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仿佛一切都在这片绿荫中沉静下来。而“松扉宜步月,只是限重关”,则暗示了诗人虽想在月下漫步,享受宁静,却又被现实的重重关卡所限制,反映出一种无奈与感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的交融,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对人文的深刻理解与思考,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悠远的诗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每到阑干畔,徘徊暮始还。
    表达诗人每次来到栏杆边时,都会留恋徘徊,直到黄昏才离开,体现了对美景的热爱和不舍。

  • 为怜临水寺,尽见隔城山。
    诗人因怜惜那座靠水而建的寺庙,远处的山也在眼前,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 墙缭青苔里,舟藏绿阴间。
    通过青苔和绿阴,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反映出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松扉宜步月,只是限重关。
    表达了想在月光下漫步的意愿,却又被现实的限制所困,表现出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青苔”、“绿阴”等意象比喻宁静的环境。
  • 对仗: “舟藏绿阴间”与“墙缭青苔里”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诗中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人文景观的珍视,以及在纷扰现实中的无奈与渴望,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阑干: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
  • 水寺:代表着人文与自然的融合。
  • 青苔:象征着岁月的静谧。
  • 松扉:暗示着开放与限制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临水寺”象征什么?
    A. 自然美
    B. 人文关怀
    C. 生活的无奈
    D. 以上皆是

  2. “松扉宜步月”一句的含义是?
    A. 适合在月下漫步
    B. 不适合在月下漫步
    C. 只有人在月下
    D. 只有松树在月下

  3. 诗人的心情在整首诗中是怎样的?
    A. 欢快
    B. 失落
    C. 宁静
    D. 忧伤

答案:

  1. D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 苏轼《赤壁赋》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悠然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刘克庄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