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卓漳州二首 其一》

时间: 2024-09-19 22:09:42

靴裤偏裨谒,幡花父老迎。

蹠徒方攫市,结辈忽专城。

勤拊无捐瘠,宽征有愿耕。

遥知南诏路,来往渐通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卓漳州二首 其一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靴裤偏裨谒,幡花父老迎。
蹠徒方攫市,结辈忽专城。
勤拊无捐瘠,宽征有愿耕。
遥知南诏路,来往渐通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卓漳州,描绘了他在出行时的情景。诗中提到穿着靴子和裤子的人去拜访,迎接他的是手持幡花的父老乡亲。诗人观察到市集上流浪的行人,和聚集在城市里的同伴们。勤劳的人虽然辛苦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而那些宽松的征税政策下,有愿意耕作的人。最后,诗人遥远地知道南诏的道路,来往的人渐渐增多。

注释:

  • 靴裤:指的是穿着靴子和裤子的人,象征着出行的整装打扮。
  • 偏裨谒:偏裨是指地方官员,谒是拜访。
  • 幡花:手持花旗的迎接,象征着热情的欢迎。
  • 蹠徒:流浪者,意指在市集上混日子的人。
  • 结辈:指聚集在一起的人。
  • 勤拊:指勤劳工作,拊是抚摩、抚慰的意思。
  • 无捐瘠:没有捐税负担的意思。
  • 宽征:宽松的征税政策。
  • 南诏路:指通往南诏的道路,南诏是古代的一个王国,位于今云南一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止庐,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刘克庄以其豪放、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与陆游、杨万里并称。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表现了关心民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众生活艰难。诗人通过送别友人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感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同时也通过对南方风土人情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首联中的“靴裤偏裨谒,幡花父老迎”生动地描绘出迎接场景,体现了人们对卓漳州的热情与期待。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诗人对流浪者和城市居民的描写,展现了人们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诗中提到的“勤拊无捐瘠”与“宽征有愿耕”,不仅揭示了当时税制的苛刻,还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改善的渴望。最后一句“遥知南诏路,来往渐通行”则表现了社会的逐渐发展与交流的增加,寓意着希望与前景。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受,折射出诗人对家国和百姓的深切关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靴裤偏裨谒:描绘出诗人对于行者的描写,体现出他对友人的关心。
  2. 幡花父老迎:迎接的场景生动形象,展现出当地人的热情。
  3. 蹠徒方攫市:流浪者在市集上混日子的景象,反映社会的无奈。
  4. 结辈忽专城:聚集在城市的人,暗示城市生活的复杂性。
  5. 勤拊无捐瘠:勤劳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揭示社会不公。
  6. 宽征有愿耕:宽松的税制下,人们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表现出对生活的希望。
  7. 遥知南诏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南方日益繁荣的期待。
  8. 来往渐通行:表明交流的增多,隐喻着社会的发展。

修辞手法:

  • 对仗:前后句子结构相似,形成对比,如“靴裤”与“幡花”。
  • 比喻:用“勤拊无捐瘠”比喻辛勤的劳动与社会的残酷。
  • 意象:通过“南诏路”表现出希望与未来的畅通。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表达出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靴裤:象征出行的准备,反映出社会的生活状态。
  • 幡花:热情的欢迎,体现了人情的温暖。
  • 蹠徒:流浪者的形象,象征社会底层的艰难。
  • 南诏路: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开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靴裤”指的是什么? A. 旅行的装备
    B. 家乡的衣服
    C. 祭祀的服装
    答案: A

  2. “勤拊无捐瘠”中“捐”指的是什么? A. 捐赠
    B. 税务
    C. 负担
    答案: B

  3. 诗人提到的“南诏”指的是哪个地方? A. 现在的江苏
    B. 现在的云南
    C. 现在的四川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刘克庄的《送卓漳州二首》都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杜甫更多的是对国事的忧虑,而刘克庄则在送别中融入了对民生的思考,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