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循和石堂后二首复依韵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9:44:17

棹歌一唱醒群迷,先有胸中九曲溪。

仁智之真常莹彻,过门不入亦山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棹歌一唱醒群迷,
先有胸中九曲溪。
仁智之真常莹彻,
过门不入亦山栖。

白话文翻译:

一首船歌唱响,唤醒了那些迷茫的人;
心中早已存在的,像九曲溪一样曲折悠然。
仁爱和智慧的真谛,总是清澈透彻;
即使没有进入门中,心灵依旧栖息在山间。

注释:

  •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通常用来调节气氛,抒发情感。
  • 群迷:众多迷失方向的人。
  • 九曲溪:形容曲折的溪流,象征复杂的内心世界。
  • 仁智之真:仁爱与智慧的真实本质。
  • 常莹彻:常常是清澈透彻的。
  • 过门不入:指未进入某个地方,形容心境的独立。

典故解析:

“九曲溪”可能源于中国文学中对曲折小溪的描写,象征人生的复杂与多变。在古代文化中,仁爱与智慧常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两大原则,此诗中提及的“仁智之真”,强调了内心的清澈与真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字仲和,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一个静谧的山水环境中,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表达了对迷失状态的反思,以及对仁智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棹歌”开篇,通过音乐的力量唤醒迷失的人,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诗中提到的“九曲溪”不仅仅是自然景象,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象征着人生的曲折与复杂。接下来的“仁智之真常莹彻”则是对高尚品质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望。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为背景,结合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内心宁静、追求智慧的精神境界。尤其是最后一句“过门不入亦山栖”,更是将心灵的栖息与自然的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超脱的自在,又有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这种宁静与深邃的感受,使得全诗充满了哲学的思考与艺术的美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棹歌一唱醒群迷:通过船上的歌声,唤醒了那些迷失方向、迷惘的人们。
    • 先有胸中九曲溪:在心中早已存在一种复杂而曲折的情感,像九曲的小溪一样。
    • 仁智之真常莹彻:仁爱与智慧的真实本质总是清澈透亮。
    • 过门不入亦山栖:即使没有进入某个地方,心灵依然可以在山中找到栖息之所。
  • 修辞手法

    • 对比:迷失与觉醒、复杂与清澈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九曲溪象征内心的复杂,仁智代表追求的真理。
    • 拟人:将“仁智”拟人化,强调其清澈的本质。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内心的迷茫与觉醒,强调了仁爱与智慧的重要性,表达了对自然与心灵栖息之地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棹歌:象征生命中的乐趣与调和。
  • 九曲溪:代表人生的复杂与多变,内心的情感。
  • 仁智:象征高尚的人格与智慧。
  • 山栖:意指心灵的归宿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棹歌一唱醒群迷”中“棹歌”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A. 唤醒迷失的人
    • B. 表达孤独
    • C. 描绘自然景色
  2. “仁智之真常莹彻”中的“仁智”指的是什么?

    • A. 财富与权力
    • B. 仁爱与智慧
    • C. 友情与爱情
  3. “过门不入亦山栖”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心灵的独立与宁静
    • C.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陈普与王维同为山水诗人,但王维的作品更倾向于描写自然的静谧,而陈普则在自然中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